本报记者 万润龙 通讯员 魏成
曾因创造“一夜暴富”神话而引起海内外关注的浙江“东阳富姐”吴英日前被浙江东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本报记者从2006年10月初就开始关注吴英这位创造“暴富”神话的富姐。3个多月来,国内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吴英“一夜暴富”的神话,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位“新闻人物”,使常驻浙江的本报记者一直看不透、道不明。
吴英被刑事拘留的消息传来,本报记者的第一感觉是媒体有责任。
追溯吴英“一夜暴富”的新闻,有一条“质疑——吹捧——再质疑——再吹捧”的轨迹。如果没有媒体的过度炒作,吴英这位26岁的年轻女性不可能将“一夜暴富”的神话演绎得如此疯狂。从客观报道到大力吹捧
杭州的一家媒体就“吴英新闻”所做的第一篇报道十分客观,记者通过学者和企业家的口对吴英的暴富神话提出质疑。浙江工商大学一位学者认为,如果吴英的原始资本的确来自资本市场,那么她的投资行为无异于一场“注定要输”的赌局。他认为,投资者并不具备经营实业的经验,一位年仅26岁的女子是否具备这些能力,有很大的疑问。一位企业老总也对本色集团的投资行为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像本色这样从资本市场转入实业以后,12家子公司的管理人才从哪里来?第三产业管理成本高、回报率低,投资者靠什么赢利,又何以支撑整个集团的运营?
同样的质疑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多家媒体上。
如果媒体能够保持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评判,给广大读者以清醒的警示,吴英的“暴富”神话会很快破灭。遗憾的是,多家媒体在提出质疑后没几天,就来了个180度的转弯。在同样的报纸上,由同一位记者执写,质疑和否定不再出现,变成了连篇累牍的吹捧,而且“神话气球”越吹越大,吴英拥有的资本从3亿多猛增至十几亿、数十亿,吴英的本事越来越大,她的巨额资本也越来越“干净”。
吴英及其同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媒体的炒作让“本色”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了这样大的名气,几乎没有花费多少广告费,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而有关知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却披露说:为了让媒体给吴英和“本色”做“正面报道”,“本色”给了多家媒体数量不等却很可观的“广告宣传费”。
日前,有知情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东阳当地有关方面也提出了质疑。他们向本报记者披露,去年9月上旬,东阳当地的一份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本色集团购买东阳世贸城700多个铺位的新闻,而事实上吴英和本色集团并没有购买。当时,东阳世贸城正处于开盘招商,这则消息的“泄露”无疑与世贸城的促销有因果关系,据悉东阳世贸城是当地政府全力推出的重点项目。媒体应扮演何种角色?
在吴英被刑事拘留之后,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位与吴英熟识的浙江金华市财政部门的领导。这位领导表示,媒体对吴英及“本色”的正面报道在吴英非法吸储的过程中起到了保护伞作用。这位领导说,26岁的吴英并非超人,也没有任何海外背景,她所做的无非是以比银行高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利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她非法吸储的范围基本没出金华地区,大多在东阳、义乌一带。老百姓对吴英的实力并不了解,就是因为相信媒体的正面报道,善良的百姓才敢把自己的血汗钱几十万、上百万地借给吴英。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绝对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人借钱给吴英,利息再高也不会。这位领导困惑地说:媒体记者怎么能凭着吴英和她同伴的自述,就把她写得天花乱坠?
回顾媒体的炒作,可以看到吴英十分配合,甚至是她主动约见记者。吴英的动机很明显,通过媒体炒作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推进她的非法吸储。在吴英“暴富”的神话出现后,有记者和领导怀疑过,质疑过。当吴英表示了捐赠巨额款项的意向后,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表露过惊疑和忐忑;当吴英涉及诸多消费领域的免费承诺后,当地的商业同行在承受危机重压之下表示了强烈的反感,许多人提出过同一个疑问:她的钱是怎么来的,她到底想干什么?遗憾的是,我们的媒体在功利心和浮躁的心态下失却了理性的思考,为一位涉世未深又急于成功的年轻女性的非法行为推波助澜,同时也把这个在歧途上本不该走得那么快那么远的女青年推向了深渊,连同推向深渊的还有将血汗钱交给吴英的储民。
(本报杭州2月1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