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女子监狱成立“太阳村” 三年教出来24个乖孩子
今报记者 杨桐 王亚南/文
2月9日下午,在新乡市北郊一个安静的院落里,13岁男孩小胜刚从学校回来,他准备把成绩单当成新年的礼物送给妈妈。在这个院落中,生活着24名4岁~16岁的孩子,他们的妈妈都在河南省女子监狱服刑。来到这里之前,他们有的四处流浪,有的沿街乞讨,有的被亲戚当“皮球”踢来踢去,还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个院子有个很好听的名字——“新乡太阳村”,又叫北京太阳村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一个专门收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慈善组织。
心愿: 努力考出好成绩 给服刑妈妈献礼
2月9日,新乡市十一中初一学生小胜领回了自己的成绩单,这个学期他又考了全班第一。在2006年新乡市学生综合能力测试中,小胜曾取得了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
北京太阳村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目前共有24名孩子,其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4岁,且大部分孩子都在新乡市的小学和初中就读。
这天的阳光格外明媚,小院里上学的孩子们都去学校领成绩单了,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时,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里的孩子,考前5名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那些没在班里排前10名的孩子倒显得有些失落。
孩子们的努力令55岁的中心主任丁巧荣感到欣慰:“孩子们争气,我也能向他们的妈妈有个交代。”这些孩子的妈妈,都在位于新乡市的河南省女子监狱服刑。
这个时候,小胜和他的伙伴们想得最多的就是:“马上就要过年了,再次探监时,一定把自己的成绩单带过去,这是送给妈妈最好的新年礼物了。”
往事: 失去父母关爱后 一步步滑向犯罪
人们无法想象3年前小胜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小胜,出生在豫东地区一个不富裕的乡村,3个月时父亲因车祸去世,8个月时母亲改嫁,并没有带上小胜,到10岁时继父仍不愿收留他,并扬言如果小胜敢过来便把他弄死,愚昧的母亲为了报复,竟然害死了继父的孩子。
母亲入狱后,小胜失去了一切,无依无靠。因为不属于孤残,他难以得到政府的资助,还因为母亲是个罪犯,他难以得到人们的同情。于是,流浪、乞讨、忍冻、挨饿、似乎所有的不幸都压在了这个10岁男孩的身上。
和小胜一样,新乡太阳村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承载着一段辛酸的往事。今年5岁半的小静静和13岁的哥哥都住在太阳村。她两岁那年,父母因贩毒双双入狱,姥爷因此自杀,留下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姥姥和他们相依为命。
新乡太阳村大多数孩子的母亲,都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动手杀死了他们的父亲。母亲锒铛入狱后,他们或是没有亲属照顾,或是被亲属当成“皮球”踢来踢去。
这些孩子大部分失学,有的已年满十岁还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他们被忽视、被冷落、被歧视,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生活在心灵的阴影里。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他们有的四处流浪,有的沿街乞讨,更有的为了能换取一顿饱饭,学会了偷东西,学会了打架抢夺,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希望: 孩子进入太阳村 母亲能安心改造
小胜的母亲入狱后,因牵挂小胜在家中无人照顾,曾一度精神失常。小静静的母亲也是如此。
女子监狱里有一个叫邹芬的女囚,多年前,因不堪忍受丈夫殴打,一怒之下将丈夫杀死,幼小的儿子因目睹了她杀人的过程,对母亲充满了仇恨。服刑期间,邹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寄养在亲戚家的儿子。因为牵挂孩子不能集中精力进行改造,加上受到周围服刑人员的指责,邹芬的心理压力过大,精神恍惚,甚至出现被迫害妄想,产生了报复心理。2002年5月,正在劳动的邹芬用锤子砸向了另一服刑人员的头部。
2005年的一则公开报道说:2004年,河南省女子监狱的服刑人员中,有275个女犯的丈夫也在服刑,323人的丈夫去世,近1000名未成年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爱。那些已是母亲的女囚,因牵挂家中无人照顾的子女,绝大多数精神几近崩溃,不能安心改造,给监狱的安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为稳定犯人的情绪,寻求“托孤”的渠道刻不容缓。
2004年,在河南省监狱管理局的支持下,河南省女子监狱依托北京太阳村,依靠新乡市的有关部门,建立了北京太阳村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从新乡民政部门退居二线的丁巧荣被邀担任中心主任。
犯人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来太阳村要向监狱提出申请,经监狱审核后,太阳村就和服刑人员签一个《委托代养子女协议书》。协议要求孩子的母亲安心改造,待刑满释放接回孩子,享受家庭的温暖。
自己的孩子在新乡有了家,那些服刑的母亲安下心来,开始感觉到了生活的希望,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依靠后,小胜和静静的妈妈的精神渐渐正常起来。慢慢地,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的孩子由当初的10个变成了24个。
转变: “皮球”少年 成为小“绅士”
2月8日中午,记者来到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时,24个孩子正安静地坐在女生宿舍看电视,地面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孩子们的衣着尽管旧却也干净整洁,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牙刷都朝一个方向摆着。
看见有人进来,十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叔叔、阿姨好!”接下来的交谈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礼貌和素养令人惊叹。
“他们刚来时,每一个都是黑糊糊的,睡觉也不知道洗脚洗脸。”丁巧荣说。据介绍,由于长期的流浪和无人看管,来到这里的孩子开始时除了有不讲卫生的习惯外,很多都有小偷小摸的毛病,有时大孩子还欺负小孩子。
孤僻,不愿意和任何人说话,目光中充满对陌生人的惊恐和敌视,看见警车和车顶带灯的车辆就害怕,这是每一个初来到者最普遍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经过一两个月的教育,这些孩子都跟换了个人似的,他们刚进来时都沉默寡言,现在变得开朗了许多,人也变得热情礼貌了,很多事都是先想别人。孩子们还主动给花和菜地浇水,看见杂草会马上去拔。
是什么让这些“皮球”少年变成小绅士、小淑女的?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食堂墙上的一行字也许能够回答,“爱心、热心、耐心、细心,一切为了孩子”。
作为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的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四知一跟上”,即知道孩子的家庭背景,知道孩子的心理问题,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教育要跟上。
关爱: 每天吃饭不重样 节假日可看妈妈
有饱饭吃,有衣服穿,还有学上。这些,对于那些曾经无依无靠的孩子来说,恐怕是天堂一样的生活了。
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所需的米、面、油均由河南省女子监狱供给,他们的生活费和学费由北京太阳村提供。
加上4名工作人员,新乡太阳村28个人每天的生活费为45元,由于节俭,这笔钱还用不完,省下来的可以为孩子们买些水果。而3名年龄分别是13岁、14岁、16岁的女孩则被选为“爱心姐姐”,负责照顾年龄小的孩子的生活,偶尔也帮食堂做些轻活儿,每个月3人共能领到60元的补助。
2月8日中午,孩子们的午饭是土豆炖鸡肉。按照孩子们的说法,这里“每天吃饭不重样,今天面条明天大米,经常还有肉吃”。
丁巧荣的丈夫丹世忠是新乡市某机关的司机,每个双休日他都来这里帮助照看孩子,还经常领孩子们到单位的澡堂洗澡,有时候还做一些可口的饭菜让孩子们饱饱口福。
更让孩子们高兴的是,每到节假日,监狱还派专车来接他们去看妈妈。丁巧荣说,河南省女子监狱的领导、教育科的管教干部和监区干警对这里的孩子都非常关心,关注他们的成长。
困境: 50年房屋成了危房 内衣旧得不能穿了
这群特殊孩子牵挂着无数人的心。2004年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刚成立时,格兰富北京分公司捐款8万元为这里装修了房子;当年年底,诺基亚郑州分公司出资5万元为孩子们装上了暖气;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外教、来自美国的诺玛、杰夫夫妇在中心成立时给孩子们捐了一台冰柜,这台冰柜是目前这里最值钱的家当。
此后,这对老外夫妇还不停地为孩子捐衣捐款,每逢双休日都会过来看望孩子们,教孩子们学习,和他们一块儿做游戏。在他们的带动下,河南职业技术学院3名志愿者利用双休日和假期为孩子们辅导功课。2006年暑假,学生们在新乡为孩子们募捐到4000多元。
2月8日,共青团河南省委捐献的篮球架已经安装到位,两个书架也于当日下午运抵,团省委给孩子们捐献的电视机和DVD也随后送到。春节前,团省委、河南省监狱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还将在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举办慰问活动。
比阳光更温暖的是爱心,虽然,现在孩子们还住在已经历50多年风雨的危房中,虽然,他们身上的内衣旧得快不能穿了,虽然该中心还没有能力接纳更多的孩子,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但爱心,足以令一切变得更美好。
■相关链接
太阳村共抚养600余名服刑人员子女
北京市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注册的非营利机构,主要为服刑人员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提供特殊教育、心理辅导、权益保护以及职业培训服务。
原陕西省监狱管理局高级警官张淑琴女士,因工作的关系接触了这一特殊的群体。十年来,她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自筹资金,相继在陕西省三原县、河南省新乡市、北京市顺义区、陕西省陇县创建了4所专门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儿童村,共帮助600余名服刑人员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度过了最困难的离开父母的日子。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