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瞭望》文章:辽宁新观察

  《瞭望》文章:辽宁新观察

  在振兴东北战略中起着“引领”和“率先”作用的辽宁,将又一次走到为共和国发展作历史性贡献的重要位置上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费强 吴亮

  三年前,当中央提出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时候,海内外的反映可以说是“喜”“忧”交加,在振奋的心情背后,总绞裹着不言而喻的疑问。

“振兴东北太重要了,但也太难了”。一晃三年过去,情况到底如何?年终岁首,《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在振兴东北战略中起着“引领”和“率先”作用的辽宁,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观察。

  一踏上这片沉甸甸的黑土地,首先感到:辽宁人的言谈变了,心气变了。几年前,你在那里,常常会从人们带着调侃的抱怨中感到一种无奈;而今你更多地从那些幽默的笑语中,感受到一种平和向上的心境,像一个曾被磕磕碰碰伤了筋骨的运动员,重新回到了赛场,透出那种珍惜和不服输的劲头。

  “辽宁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及至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推进东北振兴战略,辽宁人应当向中央、向全国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瞭望》新闻周刊不止在省会沈阳,而且是在所到之处,都听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类似的共同表达。

  中国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改革难度巨大且又相对滞后的辽宁国企,终于迈开了深度改革的步伐;解放初期领全国之先而又逐渐衰落的传统产业,在静悄悄中迈开了艰难而壮观的战略调整步伐;以解决恐怕是在全国独有的工矿集中连片百万人“棚户区”住房、实施让城市“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人有“业”可做等为标志,“民生工程”在少说多做的低调中迈开步伐;在百年老港大连的周边和相邻的地市,“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开始规划,一连串沿海地带资源被认识,一连串的发掘行动也随之迈开步伐,辽宁人真正感到“我们是东北惟一的出海口,我们也是沿海省份”;。

  “迈开步伐”,四个字平平常常,但对辽宁的民众来说意味深长,他们从这四个字中感到东北大振兴决不是东北大“忽悠”。辽宁人找到了希望,找回了自信。辽宁,要又一次走到为共和国发展作历史性贡献的重要位置上。

  对国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改造

  上世纪50年代,辽宁有“辽老大”之称。那时,年轻的共和国刚刚启动工业化的进程,辽宁不仅向全国输出60%的钢材、40%的煤炭,而且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装备制造业聚集在辽宁,从万吨巨轮、喷气式飞机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手表、钢琴、照相机,都诉说着“老大”辽宁的骄傲。这情形几乎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统计资料显示,80年代初,辽宁的工业总产值是广东的两倍。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发展战略,造就了“辽老大”当时的叱咤辉煌。但是,当改革开放打开了市场经济时代之门后,一切都变了,战略变了,目标变了,需求变了,体制变了,方式变了,手段变了,“计划生产”、“计划调拨”变了,原来不愁卖的辽字号产品,慢慢变成了积压品,于是有了一拨儿又一拨儿的亏损企业,一拨儿又一拨儿的下岗职工,把“辽老头”的腰压弯了。本世纪初,辽宁与广东调了个“个儿”:广东的GDP是辽宁的两倍以上。真是“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辽宁人确实有过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也确实有过抱怨的时候,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相当郁闷”:“我们做过那么大的贡献,国家就不管我们了吗?”辽宁的一位省级领导承认,这种想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客观存在于辽宁人中。

  党中央提出东北振兴战略,对辽宁人来说是久旱逢甘霖,来得正是时候。其实,此举的效应并不是在于给多少钱、给多少物、多少优惠政策,而更多地在于唤醒了辽宁人的心。

  “郁闷并不能当饭吃”,“给了你豆包你就要当干粮”,在采访中,一些普通群众幽默的话语,提示着一种心态上的务实和积极的变化。

  振兴辽宁,真像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役,既要有战略构想,又要有战术布局。在采访渐渐深入的时候,我们慢慢地感到了四条脉络:以改革国企为主的创新体制机制脉络,以形成激励企业和人的发展的动能;以调整传统产业竞争力为基础的产业战略升级脉络,实现产业产品与市场的全面对接;以发现发掘沿海地带资源为重点的新综合资源开发脉络,为辽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打开新的广阔空间;以解决工矿集中连片百万人“棚户区”住房、让城市“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人有“业”可作为切入点的“民生工程”脉络,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扶贫工程”、一个“民心工程”,解决不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哪还有“振兴”的心思?

  国企改革在全国都是难事,在辽宁就更是“难上难”。东北振兴战略提出后,辽宁省有关部门于2004年底做了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是:辽宁集中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国有企业,其中62%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还是单一国有独资。2004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占全省的51%,创造的工业企业利润却只占整个利润的9%,两者相差四十多个百分点。在“六五”至“九五”的二十年间,辽宁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资金近千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0%,其中80%以上的资金用在了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能力,没有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改革难,不改革更难。对辽宁来说,要振兴老工业基地,就不可能绕过资产规模如此之大、人员如此之多的国有企业改革。于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对全面推进国企改革进行了新的部署,提出“对国有大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并把目标锁定在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把老工业基地建设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灵活、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这是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从认识和实践、从数量到质量、从广度到深度上的一次创新和飞跃。

  2005年5月,辽宁专门召开了深化国企改革会议,进行了具体部署。一年多以后,70%以上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全省国有中小型企业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通过与中央直属国有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股、合资,与35家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了股权多元化改革。鞍山和本溪钢铁公司联合;华锦化工集团引进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股份;抚顺铝厂与“中国铝业”重组,为辽宁省突破整合、利用省内外和国内外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体制性障碍,打开了联合发展新兴产业的大门。这些都为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建立了体制性保障。

  辽宁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的产业提升,并没有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曾走过的路子,而是从全国和世界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的结合出发,打造全国乃至东北亚地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

  总量占到全国高档数控机床半壁江山的大连、沈阳机床集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2004年3月,上海通用汽车工业公司举行高速加工中心国际招标,大连机床以技术和价格的综合优势,一举战胜来自日本和德国的竞争对手,实现了国产高速加工中心打进世界一流汽车制造商的“零”的突破。导致在重大加工设备国际招标中,外方报价不得不大幅度降低报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的鞍山钢铁工业公司,在向国内各业提供优质钢材的同时,走集成创新的路子,自行开发了我国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2006年11月,由鞍钢提供的国产1700轧机联合生产设备在济南钢铁工业公司投产,改写了中国钢铁工业依赖引进装备重大冶金设备的历史。

  在沈阳市西部,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沈阳重型机器等国家级的大企业,分别把原来自有的铸造中心、锻造中心、加工中心拿出来,按照以加工中心为纽带,重组为新的制造业企业群。并以高密度集聚的人才、技术、研究开发、加工能力吸引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加盟,最终形成世界级的新兴装备制造业核心基地。

  2006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8%,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精确反映经济增长的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分别增长10.6%和10.4%。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开始达到并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完成增加值分别增长24%和16.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辽宁省一直引以为荣的石油加工工业和冶金工业,居产业之首。

  与此同时,辽宁省经济发展几个长期处于弱势的指标急剧上升:全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800亿元,增长1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出口产品交货值达到了68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值4.4个百分点。

  新沿海战略

  让辽宁向外翻一个“筋头”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态势图上,沿辽东半岛两翼2600多公里是一片沉寂已久的海岸线,黄海和渤海的海浪年复一年地拍打着海边的荒滩和废弃的盐田。

  长期在内陆大省——河南工作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刚上任不久,就到辽宁沿海作了一番深入的调研。他沿着辽东半岛海边,细细地走了一圈。回沈阳后,迸发出一句令许多辽宁人为之一震的观点:辽宁,不仅是依托广袤的东北亚陆域的内陆大省,更是一个沿海大省。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优势,那优势,沿海就是一个最大的优势。

  按世界通行的经济区域理论,距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地区都属于沿海地区。全世界经济总量的60%集中在这条黄金带上,80%的特大城市也集中在这条黄金带上。

  而在辽东半岛两翼,处于这一黄金地带的辽宁十多个城市和占全省三分之二面积的陆域,仍沉缅于经济内向发展之中。在中国对外开放二十多年后,这样一个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沿海省份,出口收购总值还不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0%。而此时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早已跨过了50%。

  依托沿海开放实现工业发展,对于老工业基地的辽宁来说,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时,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在全国基本完成,市场已经取代行政计划发挥配置资源的主要作用。在国家计划经济和行政手段的“篮子”里已没有多少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偏饭”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所依靠的资源在哪里?

  另一方面,从“泛珠三角”到“长三角”到山东半岛,能开发的,早已开发,能对外的,也早已开放了。惟独给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留下了这块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宝地。可谓“天无绝人之路”!

  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酝酿,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开放带的战略,辽宁新的沿海战略自此启动。

  辽宁省沿海岸线连接辽东半岛两翼,从鸭绿江入海口的丹东到辽西锦州湾的葫芦岛、横跨黄海、渤海,总长2900多公里,其中,宜港岸线1000多公里,适合于发展大型临港工业的荒滩和废弃盐田2000多平方公里。这不仅是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招商引资的一块宝地;还是辽宁省打开对外开放大门,在实践中增强沿海意识和对外开放意识,进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平台。

  打通“经脉”、“推向沿海”,使辽宁就地翻一个“筋头”,成为连接关内与关外、沿海与腹地和整个东北亚经济圈的入海的桥头堡和战略通道。辽宁人的思路打开了,眼界开阔了,活活催生出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新辽宁。

  在盘锦辽河入海口旁的海滩上,高高的龙门吊旁,矗立着两艘5万吨级食油特种运输轮的庞大身躯。一年半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去年5月,盘锦市的领导听说省里正在筹划辽宁沿海开放后,急急忙忙打开自己的地图,发现被夹在大连和营口之间的盘锦,沿海有广阔的滩涂,却没有一座大港,更没有港口工业。盘锦市的领导有了新的盘算:没有大港口也要发展临港工业,决不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沿海和沿长江地区去招商引财,正好碰上了手里握着大笔造船订单、到处找厂址建厂的浙江、湖北的民营企业家。三方一拍即合,在盘锦辽河入海口联合建设5万吨级以下的中小船舶制造基地。

  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昔日人迹罕至的荒滩上,路通了,水、电送进去了,厂房建起来了,大船也竖起来了。李克强到这里一看,高兴地对盘锦市委书记陈海波说:“‘五点一线’有你们一份。”

  对外开放,搅动了辽宁人多年在对外开放上的一池静水,使辽宁发现了开放的新潜力、新优势,辽宁人发现自己增值了,也有了新的底气:大连重振大港雄风,与国内外资本联合发展临港大工业、积极申办保税港;沈阳打造沈西工业走廊,把大工业向西向南集聚,向距离最近的海港——营口港延伸;“鞍钢-本钢”干脆把具有世界水平的精品钢生产基地落户在了营口鲅鱼圈港。就连地处辽西,一直被排在少数民族地区与内蒙古接壤的阜新、朝阳,也在地图上比划着到海边的距离,打起沿海地区的旗子到海外招商。

  “五点一线”首期规划开发沿海滩涂200平方公里,相当于辽宁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类开发区面积的总和。从提出战略设想到开始实施一年多来,目前已开发土地77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注册入区项目113个,投资总额279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8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8亿美元。在谈重大建设项目169个,预计投资额934.23亿元。

  人心振兴称得上是东北振兴之本

  就像前面说的,改革开放后,辽宁“老大”后面加了一个“难”字。其中一难就是工业基地家底是国有巨大企业,历史上一味的“建设优先”、“生产优先”,加上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持续不振,令世世代代“以厂为家”的大批产业工人,生活陷入了难以想象的困境。

  抚顺市的同志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透露了省委书记李克强到辽宁后遇到的两件至今不能忘怀的亲身经历:

  2004年冬,李克强冒着零下29摄氏度的严寒到抚顺调研,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大片黑压压、小烟囱密密麻麻的居民集聚区,便问:“这是哪里?”抚顺市的同志回答:“这是人们常说的棚户区,是过去的产业工人的家。”李克强马上说:“谁都不要通知,不用任何准备,我们去看看”。

  李克强随意跨进了一家,一下惊呆了,屋里没有一丝热气,温度表里的水银柱,定在零下25摄氏度上;墙脚堆放的几颗大白菜冻成了冰疙瘩。一个老太太,披着一床旧棉被缩在炕上,冻得哆哆嗦嗦,说不成句子。李克强问抚顺市的同志:“抚顺市像这样的棚户区居民有多少?”“30多万人”。李克强再问,“棚户区里的居民都是做什么的?家里有没有人上班?”周围的回答更触目惊心:“70%是矿工,50%是城市低保人员,50%是下岗人员。”其中一个老年人说,“家里四个子女,却有八个下岗,连媳妇、女婿都下岗了。”李克强又问,“这里住的有干部吗?”得到的回答是:“没有,连科员级干部也没有。”

  李克强返回沈阳后,省委立即下达了摸清全省棚户区和下岗职工家底的紧急通知。调查结果是,全省城市市区内5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共有1212万平方米,居住着120多万居民。夫妻双双下岗的“零就业家庭”共17万户,加上赡养的人口,涉及城市困难居民又是上百万人,全省国企改革转制下岗安置的职工还有170万人。

  一个棚户区,一个“零就业家庭”,两个问题像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心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再次凝聚人心的问题。几百万城市职工的基本生活都存在严重困难,怎么谈得上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如果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又是为了什么?改革开放,振兴辽宁,没有对群众根本利益负责的精神,就不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有让冰冷的心温暖起来,让离散的心气聚合起来,把群众心头的一把火点亮,才能点燃全面振兴辽宁的熊熊大火。

  在全省各级党政领导思想认识高度一致的基础上,辽宁省委、省政府把全省“棚户区改造工程”和“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两大任务列入了2005年工作要点。两项工作由省委、省政府联合作出专题部署、制订具体措施、下达专项文件,由省委常委包市、市委常委包片、党员干部包户,被辽宁省各级党委政府称之为“双一号工程”。这在辽宁省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棚户区改造”和“解决零就业家庭”两大任务的完成,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资金筹备和配套政策协调进行。同时,也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人算了一笔账,仅棚户区改造新建1300万平方米新房,至少要130亿元的资金。钱从何而来?

  为民办紧迫之事的精诚,引来各方的支持。

  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有关部委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大力支持,辽宁省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市场化运作,政府兜底”的办法,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商为工程承建主体,由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投资和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速度快、质量高、还省钱的经济效益和百姓都满意的新路子。仅用21个月时间,已把全省14个城市里历史欠账50年,破旧不堪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1212万平米棚户区已“转瞬消失”,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拔地而起,取而代之,惠及了120万人,34.5万户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所到之处,见到了可能当年刚解放时百姓们才会有的那种激动表达:“万分感激党和政府!感谢呀!”

  解决“零就业家庭”问题同时取得突破,全省170万国企改革转制安置职工的基本生活,在社会保障体制健全过程中得到了基本保障。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全省各地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提供一批公益性就业岗位、企业优先安排一批岗位和经济增长新提供一批就业岗位的办法,使全省14万个“零就业家庭”,在一年内至少安排了一个人就业。不少下岗富余职工更新观念,实现了“二次创业”。

  老百姓是真的感动,这两件事成了他们常唠的“嗑”:这下,感到了党的温暖,真是“阳光工程”;保证“零就业家庭中有一个人以上就业”,让困难职工家庭看到希望,这是“希望工程”!民生工程变成了民心工程。

  在采访中,我们不止一次地问老百姓:“找工作难吗?”“比过去容易多了,我们这里有确保零就业家庭就业的政策,心里有底了”。从群众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这两个“一号工程”中凝聚起来的民心,会发散成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股强大动力。

  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的报告在讲到全面振兴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时用的就是“中央所期、民心所系”八个字。东北振兴战略刚刚实施三年,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社会经济总体水平相比,辽宁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辽宁省的干部群众要用行动告诉人们,肩负这八个大字的重托,辽宁4200万人民会用行动再现辉煌。

(责任编辑:曾玉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陆域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