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世方 通讯员刘莹李松毫无疑问,夜桂林的魅力得益于那些五彩缤纷的灯光。是它们让夜桂林给人们以美的震撼。至2006年末,桂林的路灯和景观灯总盏数已达7.5万盏。仅市政局的路灯管理处负责维修管理的路灯就有4.8万盏,灯杆1.5万多基,路灯的线路长达700公里。
桂林的路灯,如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
1936年的冬天,桂林街头亮起了电灯
“香烟洋火桂花糖——”寂静的小巷常常伴着小贩的吆喝声,迎来夜幕的降临。这个时候,那些掌管煤油街灯的更夫们,便移着老迈的步子,东一处西一处燃起街灯,桂林人小范围的夜生活,便在这六七百盏煤油灯光的照耀下开始了。
“那时候,桂林的街灯为四方型玻璃罩油灯,由更夫添油,点灯和收灯。煤油灯火小得跟萤火虫似的,照不了多远。”居住在民主路的李爷爷回忆起儿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他告诉笔者,直到1936年的冬天,桂林街头才出现了电灯。当光芒四射的电灯照亮街头的时候,他和小伙伴们乐得手舞足蹈。虽然那时全市的电灯不过区区两三百盏,可令整个城区都开始热闹起来。
据《桂林路灯志》记载,至1940年7月,桂林开始建立路灯管理的专门机构。当时城区拥有路灯344盏。1946年后,路灯改由当时的市政府第六科路灯组管理,职工5人。灯型也由30年代末的无架灯发展为丁字形的木架灯。后来为了使照明范围更宽,又采用钢丝(或导线)将灯吊到街中心。直到1949年11月桂林解放前夕,市区的路灯也只是378盏。
桂林解放后,市水电厂路灯组接过了路灯管理的担子。1958年7月改由城建局市政工程队路灯组管理,当时职工也还只有5人,路灯数不足1000。灯型分为马路弯灯和钢丝对绷中心吊灯两种。60年代困难时期至“文革”初期,由于经济萧条,路灯管理机构瘫痪,设施受到人为破坏,路灯事业处于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阶段,路灯总数仅为千余盏。
60年代的路灯管理——全市的路灯开关不到10个
“那时候人很少,生产工具也落后。”唐茂富,这位1964年参加工作,在路灯管理处干了40年,如今早已退休在家的老维修安装队长,说起桂林的路灯感慨颇多。他说,60年代的路灯,安装在木头电线杆上,灯泡是极普通的白炽灯,上面盖上一个灯伞,远远的才有一个,灯与灯中间是长长的黑暗,有时半条马路都是黑的。
当时的电工组7个人,每人踩着单车到外面进行路灯的维护。有时为了赶时间,一边踩着单车还要一边扛着电杆。后来才用上三轮车。
“那时候的路灯开关怎么控制呢?”2007年2月初的一天,当我们在和煦的阳光下采访唐茂富老人时,他回忆着说:“开始的开关是手动的,值班人员东西南北跑去拉,最远的在六合路和观音阁。那时候灯少,加上连锁控制,全市都不到10个开关。到了1968年,一个同志发明了用闹钟控制的半制动开关。闹铃响的时候,磁铁开关将电源断开,从而起到关灯作用,但开灯还需要人工操作。”
80年代初从部队转业到路灯管理处工作的陈立雄书记,也是一个“路灯通”。据他介绍,1974年路灯管理处成立后,桂林市的路灯管理开始走向正轨。1979年,国家把桂林市定为风景旅游城市,这一契机为桂林的路灯事业带来了活力。
“在专业化管理进程中,桂林的路灯内容日益丰富,并于90年代初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陈书记说,1990年,路灯数量达到了4500多盏,线路总长也达到了150余公里,许多新式灯架、灯型、灯具也应运而生。五火玉兰灯、双挑海燕灯,九火装饰花灯等20余种灯型,构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的路灯网络。斑斓的灯火,为城市夜景增添了华丽色彩。
他们这样书写路灯的历史
60年代的时候,在维护路灯时因一条木头电杆朽折,工人王赞华从6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整整7天动弹不得,住院都住了半年;70年代,他在一次作业中又因踩到维修机上的油污,摔断了小腿;1998年栖霞路改建时,为抢时间,他与工人们冒着大雨连续安装了20多根电杆。在装最后一杆时,不慎因为电线杆碰到高压电而被击伤,险些“光荣”……
为了路灯事业的发展,每一代路灯人都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
1991年,一场罕见的大雪飘向桂北大地。这天,桂林市要安装有史以来的第一盏高杆华灯。此灯高30米,重5吨,24火(一火指有一个灯),价值24万元。一大早,管理处的职工们便冒着严寒来到了装灯地点——南门桥。由于缺乏经验,装灯的时候只动用了一台吊车,而且捆绑灯杆的位置也没掌握好,所以将灯杆吊起时,哐哐的响声使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将灯杆树了起来,镙帽还老对不上……大冷的天,在场的人却急得满头大汗。他们从上午9点一直干到晚上6点,当这盏高杆华灯绽放出雪白的光芒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不久,火车站、北极广场等处也相继装上了这样的华灯。老百姓为此欣喜异常:桂林的夜空终于亮起来了!
随着城市大改造的进程,桂林路灯人一次又一次地打响了攻坚战。
1996年,为了将机场路的路灯装好,在炎热的六七月,他们争分夺秒加班加点苦战。渴了,喝点茶水;饿了,塞几口饭。走破了脚板晒脱了皮,终于将20多公里的路灯安装完毕。
为了将榕杉湖的夜景营造得更加完美,路灯处职工匠心独运,在灯光设计上反复推敲,巧妙运用淡雅、自然的柔和色调,依景作色,依景布灯,使榕杉湖夜景成为夜桂林美丽的“后花园”。
解放桥灯光工程仅有短短的两个月施工安装时间,但他们硬是通过夜以继日的战斗,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夜晚时的解放桥,就像一道彩虹横卧漓江。桥身上的桔黄灯光给人温暖、祥和的感觉;而桥下的蓝紫色灯光与碧绿的江水相映成趣,使人产生丰富联想;两旁与草地浑然一体的绿光,更是让人心灵处于一片安宁静雅之中。而且这里的灯光还在2001年就实现了电脑智能监控,这在国内大中城市当中都是领先的。
当代路灯人的心声
下面是路灯管理处几个维修班班长的几则日记,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当代路灯人的心声。
中区班班长付秀杰:2006年7月20日,我们冒着35摄氏度的高温到文明路为居民安装路灯。我们拉线、埋线、立杆、装灯,经过我们的努力,这条十几年晚上没有路灯的小巷终于迎来了光明。后来小巷居民送来了感谢信,感谢我们为他们解决了老大难问题。想到为百姓做了件实事,心里甜滋滋的。
北区班班长谢桂军:2006年9月14日早上,2800110通知我们,骝马山机关幼儿园有一盏路灯不亮,我们第一时间赶过去排除了故障。晚上,又照例沿着西环路—乐群路—王城—翊武路巡视了一遍。今晚与班里的同志一起维修了近20盏路灯。路灯维修讲绩效,好的绩效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那不是我的工作作风。
南区班班长陈德明:2006年11月的第一周,是自治区的“三会一节”。我和队友们处理好凯风路、中山南路、老机场路损坏的灯杆、灯罩,又清理了沙井,累得腰酸背疼,晚上,送女儿到少年宫上兴趣课,女儿上课时间,我像往常一样,骑车巡视辖区部分路段的路灯,转了上海路、西环路。看到灯火辉煌,我心里只有一个字:爽!脸上挂着笑,赶着去接下课的女儿。
东北区班班长黄家良:2006年11月21日早上,我们修好了栖霞路和东江路干休所的路灯。这时候接到2800110转来的短消息,说漓江桥的灯不亮。连忙赶到那儿,发现人行道上被偷走了几米线,线头裸露着,因为下雨地上积水,两根线头就在旁边,好危险哪!我们赶紧进行绝缘处理……电话响个不停,抢修任务一个接一个,转眼就到了11点,这时,机修班长又来电话,说新桥线路有问题。我们来到新桥一检查,断定是线路短路了,挖开绿化带,果然,由于绿化养护时不注意,造成路灯线破损,七根线全部烧熔,引起短路。我马上向周队汇报,陈黔江副队长亲临现场指导,很快就将故障修复好了。此时,时间已到中午12点半。
他们的话是那样的朴实,所做的事看起来也是那么平凡。可就是他们从2005年到2006年,在桂林市小街小巷巷改造工程当中,承接了全部160多条小街小巷的路灯安装任务。而今,6个维修班管理着全城几百条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的路灯和部分景观灯。
通过桂林路灯人的努力,桂林路灯已经实现了全方位、跨越式发展。全市60%的城市照明灯光实行了智能监控,一个“管理统一化、维护多元化、建设市场化、监控智能化”的行业新格局正在形成,并且正在向节能环保的绿色照明目标迈进。
如今的桂林街头,各种各样集古典与现代、单一与组合为一体的路灯争奇斗艳,千娇百媚,在不同的道路上形成了一条条绚丽“灯光隧道”,极大地丰富了桂林山水的内涵,提升了旅游名城的品位。
路灯是山水名城璀璨的明珠,路灯管理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当今的桂林路灯人,正在为这项美丽的事业而不懈地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