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论股市“泡沫”
2006年的中国股市喷射出十年难遇的牛市气焰,吸引了大批新股民入市。
这其中有一部分“特殊人群”最近引起了外界的注意,他们就是股民大军中的“大学生一族”。
大学生股民已悄然成为大学校园里新的时尚人群。
调查中,记者发现,学生炒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世家子弟,父母都是老股民,自小耳濡目染;第二类,科班出身,就读于经济金融类相关院校,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第三类,草莽英雄,半路出家,凭一腔热血投身股海。
世家子弟:初中时姥爷成“马仔”
初中时,父母就赞助了一万多块钱给他炒股,那时候还不能网上交易,炒股要到交易部去。他还是个上学的孩子,没时间做这些。于是,姥爷成了他的“马仔”,他选股票,托姥爷去给他交易。凭着感觉和父母提供的小道消息,他建“老鼠仓”,买卖杭钢居然也赚了几千块钱。后来遭遇了崩盘,割肉之后算算总账,还是小赚了几千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大三学生赵越说起他的下“海”经历,时间之早令记者咋舌。
受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赵越从小就对股票感兴趣,但是由于学业的关系一直没有自己操作。2006年8月,赵越到了一家基金公司实习,公司的氛围和股市的走好,让他又萌动了炒股念头。这一次,他在湘财证券开了户。
刚开始,赵越主要盯沪深三板的蓝筹股,大盘好的时候盯着主流股买。“现在大盘不好,主流股都出了,”他就买次新股。刚开户的时候配置的是“上海汽车”,也买过“中国国航”
“上海汽车涨了就换了,从5块5到9块,赚了一千多块。”赵越说。
目前赵越手里有三只股票:江苏国泰、承德钒钛、银鸽投资,投入配比分别是8000、9000、6000元。
“中国国航是我比较骄傲的一笔,国航比较特殊,上市时是两块八的价格,大股东承诺如果到不了两块八会回购股份,我当时觉得它的价格偏离价值,但也是直到五块才决定配置,到了七块五的时候觉得已经到了目标,基本上是在顶峰出的。我的原则是给定PE值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如果技术没有走坏,可以持有,如果反之,坚决清仓。”
“但是我不碰期货,主要是有心理阴影,父亲的公司做伦敦铜,就赔了500多万。”赵越向记者补充道。
科班出身:第一只股票老师推荐
“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我入市的日子,去年6月7号,5年来大盘跌幅最大的一天,”揣着父母给的4000元钱,丛榕懵懵懂懂地入市了,“想着该实践一下学到的理论知识,谁知道第一天就碰到大跌,那个时候我没有强烈的挫败感,因为根本不明白大盘下跌5.33%意味着什么。”
丛榕是中央财经大学研二的学生,他买过两次“丰原”,都是“专业人士”推荐的。他周围的朋友有半数以上都在炒股。丛榕的第一只股票来自导师的指点。“当时正在上课,谈到股市,老师说G丰原做的是乙醇燃料,所处的行业非常有前景。”几个月以后,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打来电话,“中粮收购丰原了,根据已往的案例,凡是被中粮收购的企业,都是它认为有良好前景的公司,都有好的业绩”。这一次,丛榕又赚了。他最骄傲的成绩是一个星期之内买进中国联通和中国银行,两只股票都遇到了涨停板。
“虽然我比较幸运,大跌入市,然后马上碰上大牛市,但是凭这点本钱不可能发财。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要还是学习知识。学经济的最起码要炒炒股,这样才能了解经济的各个方面。上市公司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它们代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了解它们就能够了解国家经济的整体走向,这些都是我在炒股过程中慢慢体会出来的。”
“另外,现实永远走在理论前面,比如说我们国家股票市场上就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这是国外任何一个市场上都没有的,也是国外任何一本金融学教科书上讲不到的,这就促使你去独立思考,自己学习,股改以后会怎么样?我觉得这样的过程收获是很丰富的。”
丛榕2001年考入中央财经大学读本科。刚入学的时候,就没少听说高年级同学炒股赚大钱的故事,但是那个时候本科生炒股的人还相对较少,“现在的本科生接受新东西比我们快多了,有不少入市的,大约占1/4—1/5吧,研究生则多些,大约有1/3,金融专业的比例就更高了,但是普遍是男多女少,可能她们女生更不愿意冒险吧。”
草莽英雄:风萧萧兮易水寒
在大学生股民中,还有一类人,他们既没有名震“股林”的长辈,秉承“渊源家学”;也没有名门大派的光环和“名师指导”、“师兄提携”。想要学点“独门武功”,他们只好偷师学艺或者自学成材了。但是凭他们这点“三脚猫”功夫,在江湖的腥风血雨中往往成为最早的一批牺牲品,当然,也有个别人修成正果,成为一代大侠,但大多数却是“风萧萧兮易水寒,资金一去兮不复还。”
这些草莽英雄多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主要是银行利息太低,还不如放到股市里面去博一博,”清华计算机系的周同学是2005年入市的,那时候他才大三,入市的钱是做项目积攒下来的。“我买的是基金,需要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多,主要是盯大盘,每过半个月看一下网上消息,决定是否需要追加资金买入,这两年基金赚了90%。但是他们炒个股的亏得就比较厉害了,主要是操作太多,现在有不少被套在里面了。”据周同学介绍,他们班大概有1/4的人炒股,钱大多是做项目积攒的,也有家里给的,“反正是钱多多炒,钱少少炒,电子系那边炒的人更多一些。”
“别人是炒股票,我们是在玩股票;别人是在股市挣钱,我们是在股市交学费。”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一的张同学说,在他看来,文科生炒股,基本上属于看热闹。“进入股市虽然有赚钱的想法,但是并不强烈,主要还是感受一下股市的气氛,借机让自己学习一下金融方面的知识,两千块钱换一整套经济和证券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还是挺划得来的,学外语还要花那么多钱呢!”
“我主要是看网上的股评收集信息,说句实话,挺多东西不懂,我只好到网上去搜索不明白的术语,或者到学校BBS的‘股市风云’版去请教明白的同学。”
说到收益,张同学只是说赔了,不愿意透露具体的数字,因为他觉得牛市这么好还赔了挺丢人的。“我还不是最惨的,我知道有个同学,是别的学校法律系的,还是证券法专业的,他今年年初开始挣了钱,炒上瘾了,把生活费都投进去了,现在血本无归。”
投资思路:理性还是盲从?
几千元入市资金、频繁的短线操作,他们的行为,是全民炒股热潮中的盲从,还是有一些理性成份?
“我是标榜价值精选的,当然也不是完全的价值精选,”赵越告诉记者,“短期内它是有价值的,这是我选股的首要条件,题材、炒作类的我不看。然后再考虑技术面的因素,争取资金能尽快回笼,一般会拿半个月到一个月。”
赵越的“独门秘籍”是自己建的一个选股库,按照价值投资理念选择10—15只股票作为备选。他看中指数,“比如题材类的股票,β系数比较低,他们是不怕大盘跌的,而我主要选价值股,大盘的影响比较大。”他交易的时间并不频繁,“大盘不好的时候会拿一个星期左右,像国航这样的会拿一个月以上。”
“宏观看形势,中观看思路,微观看案例”,这是丛榕总结的。
北大未名bbs的“谈股论金”版是大学生股民常去的一个地方。“我算是比较懂的,那里有很多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博士、硕士,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我的很多知识都是从那里学来的,有很多人比我牛。”赵越告诉记者。
一夜暴富并不是大学生股民的目标,这对他们毕竟有些遥远。赵越坦言并不在乎钱,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收获是能够了解中国股市,利率、汇率走势,国企改革,公司财务报表等,这些他都非常感兴趣。相比较而言,丛榕则更注重自身的一种成长,“希望自己能够不以涨喜,不以跌悲,能够让自己的心态更加成熟,努力做到波澜不惊吧。”
不过,像他们这样的人并不占多数,学生股民大多数还是通过在bbs上讨论,跟风买股票。
不过,大多数大学生股民谈起中国股市,都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他们喜欢尝试,不惧怕失败。但是在云谲波诡的股海中,他们还是有一些不知所措:“股市就像一条蛇,你很难说什么时候能够抓住它的七寸,也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方向反过来咬你一口。”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一位同学用这个比喻道出了她的股海淘金感受。
高校教授:不鼓励学生入市
中央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中财)的模拟股市大赛已经举办了十几年了,尽管每年只举办一次,赛期也只有短短几天,但其影响力已经从校园扩大到了社会。证券投资是该校金融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中财金融学院研究生有证券投资专业。
贺强教授是中财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学期伊始,他在课堂上设立了虚拟股市,给每位同学一百万的虚拟资金入市,设立交易员,记录他们的交易,最后算账,业绩还要和期末考试成绩挂钩。“有的学生很不错,能赚50%。”他的目的是通过模拟股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大学生炒股,贺教授说:“我的原则是,本科生炒股,不鼓励。本科生年纪还小,对股市的把握能力较差。而且资金主要来自于父母,经常把父母的钱套进去。而且,他们的学习任务也是比较繁重的。对于研究生炒股,我不反对,也不支持。有的研究生自己有收入,炒股可以让他们加深对市场的了解。”
贺教授也强调,学生不能把炒股作为主业,炒股时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对于他所带的证券投资专业研究生,贺教授寄予殷殷期望,希望他们关注社会重大改革问题,“研究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要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搞好科研,写好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