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农民工的春节经济账
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有劳累,有对各种不公平待遇的抱怨,更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郑东新区一个建筑工地的王东来郑州打工已有十多年了。他的老家在嵩县德亭乡一个偏僻而又贫困的山村里。多年来,他转过郑州数个建筑工地,从一个干体力活的苦力逐步变成了掌握一定建筑技术的“技工”,工资也从当初的600元上升到现在的1200元。他的老婆在一家物业公司做清洁工,月工资450元。
说起过年,王东的神情显得有点凄然。他说,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春节谁不想回家和老人孩子团聚团聚。“这几年每逢春节,为筹措资金,购买车票,俺两口子都要盘算很久。回老家过年成了一年中最沉重的负担。
王东算了一笔详细的家庭收支账:他们月收入1650元。支出:房租每月(含水电费)300元;生活费每月(大多数时间小王在工地吃饭)200元;孩子的学杂费、零花钱等100元;其他杂费150元(三口人一年几乎不添置衣服)。凭着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节俭,两口子每月可以积存900元左右。一年中还要给父母寄回2000元的生活费。算下来一年可以节余8000元左右。
回家过一次春节的花销有多少呢?王东说,三口人的来回车费大约是300元,给双方老人买年货,过年费每家按300元计,又是600元。春节期间自己家的花费约200元。此外,给近亲的晚辈掏压岁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几项硬支出加起来大概得1600多元,相当于俺两口子一个月的纯收入。要是不回去过年,起码可以节约1000元。可是人不能光为了钱活着,老家上有老,下有小,咱出来打工不就是为了他们吗?想到这,再艰难也要回家过年去!
与小王截然不同,28岁的张里已经3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
张里的老家在商城县,来郑州打工已有7年。张里说自己有木工手艺,刚开始来郑州的时候,是跟着一个湖北的小老板搞装修,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跳了几次槽,但都没有离开装修这一行。几年来自己每装修完一套新房回到出租屋,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前年,张里的一个老乡在郑州开了一家涮羊肉店,张里就把老婆从老家接来到饭店里当了勤杂工。张里说俺两口子的梦想是勒紧腰带干几年,在郑州买一套小一点的二手房,把户口转过来,落户郑州。为了这个目标,俺一直没有要孩子,也一连几年没回老家过年。
张里说,过年留守郑州不仅免除了车马劳顿,还能节约一笔不小的开支。可是,留守的滋味也不好受。第一年在郑州过春节怕老婆寂寞,节前特地花300多元买了一台旧电视机,还按照老家的风俗置办了一些年货。年三十晚上两口子围着被子看电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已是初一的早晨。屋里没有暖气,也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坐在那里冷得不行。看着房间里残破而又简单的家当,鼻子一酸就要掉下泪来。
为了让老婆开心,我跑到自助银行取了400元钱,拉老婆去逛商场。几家大商场逐一逛过来,商场里的人流就像赶庙会,看着城里人笑逐颜开地购物,自卑得俺心里难受。相比之下,俺口袋里的那点钱是多么的寒酸。转了一天,口袋里的钱捏出了汗也没舍得花出去。
王东和张里的年关处境,是千百万农民工的缩影。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告诉记者,农民工,是一个特别需要关爱的困难群体。他们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却拿着最低的工资、过着贫寒的生活。关爱农民工既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訾红旗)
[上一页][1][2][3][4] |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