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斗尾港
年志
2004年
○斗尾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创业,中年人留在村里以打鱼为生。
○斗尾村当家人李炳津说,斗尾村要在2005年年底搬迁完,泉州船厂的项目已经开始在平整土地了。
2005年
○斗尾村村民已经全部搬离。因为这里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大港口,泉州船厂项目、石化项目、港口码头等,每一个数以亿计的项目都在启动中。
○李炳津借住在村委会办公楼里。他说这一年都在为搬迁忙,最后很顺利,也没什么遗憾了。
2006年
○斗尾村村民都搬进了新建的房子,两块安置地分别位于青兰山和镇区。有些村民仍从事打鱼,有些村民改做生意或到企业打工,有些村民搬家后正考虑着今后的出路。
○李炳津的两个儿子分别建了三层楼房,两幢楼挨得很近。他说这一年村民们都盖了新房,接下来就是工作问题了。
早报记者林加华陈丽萍实习生林丽娜文/图
采访时间:腊月廿二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斗尾港海天一色,异常湛蓝,几艘渔船在海面上随风摇动着,渔民在海滩边晒着渔网,散发出阵阵海腥味。斗尾港区内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丝毫没有因为快过年了而放慢速度。不论是在青兰山还是在镇区的安置区,斗尾的村民们住进了新家,这个年,他们不用再租借别人的房子过年了。
一排排农家别墅崛起了一座座“新城”,和未来斗尾港区交相辉映,描绘着另一种依海而生的新生活。
新家建起来了
2006年
,斗尾村村民都有了自己的新家。
在斗尾港搬迁的镇区安置区,这里被建成了农家别墅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子拔地而起,豪华而有气势,主干道很早就铺设好了,工人正在抓紧施工,忙着搞绿化,水泥路面还要通到每家每户。好多村民把一楼设置成了店面,沿街走过去,单茶叶店就有四五家,还有好多小卖部。
这些安置房、宅基地都是统一规划建设的,镇上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样统一建设,房屋很整齐,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样板。
一位村民说,拆迁后大家都想着赶紧有房子住,建设速度好像也特别快,工价涨了好几倍,大家还是赶着把工期完成,拆迁补偿的钱都花在房子上了,都是清一色的三层楼的农家别墅,“条件比在斗尾村的时候好得多,就少个院子。”
2006年
,有好几对年轻人都结了婚,贴在新房子门口的“喜+喜”字给村里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快到春节了,两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正忙着给新家“除尘”,她们平时都在惠安打工,一放假就赶回来帮忙准备过年的事情了。
“住在这个安置区的村民很多都转行了,有少数还在打鱼,每天骑着摩托车到海边去,现在离得远些了嘛。”女孩边忙着手上的活边说,她们家很早就没再打鱼了。
在青兰山安置区,站在村民家的楼顶就可以看到造船厂了,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忙碌着。附近不时传来轰鸣声,基建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据介绍,斗尾港区被省政府列为本省修造船基地和石化工业的龙头地区,纳入发展计划,仅泉州造船厂一期投入就达31亿元,在斗尾港内,将建造一座船干坞和四个码头泊位,年造船148万载重吨,产值能达58亿元。
留在青兰山的村民大多看中的是这里离海比较近,出海打鱼会方便很多。李明辉刚从海上打鱼回来,家人正在门口捡鱼。
“我的这幢房子有三层高,每层105平方米吧。因为几代人都是靠海吃饭的,有一定的技术习惯,有打鱼的工具和财产,如果能继续打鱼的话,我们都会出海的。”李明辉说,这几个月打鱼的收入不能和以前相比了,但是大家都搬了新家,先安居再乐业吧,希望明年都有好的工作,打鱼的也能有个好收成。
老村委的思考
抱着小孙子,李炳津满面笑容。他说,2006年家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搬家,再就是二儿子也升格当爸爸了,给自己添了个小孙子。“你们今天来得巧哦,我小孙子今天正好满六个月。”李炳津笑呵呵地告诉我们。
在新一届选举中,李炳津又当上了松村自然村的村委,依然负责协调镇区安置区内村民的大小事,每个月仍然领450元的补贴,现在离上班的地方远了,这钱差不多用来垫付摩托车油费了。
“住在这里的共有200多户安置户1000多人吧。”搬迁后,村民大小事都来找李炳津,他常常忙得团团转。
李炳津的两个儿子分别建了两幢楼,都是三层高,灰色的砖墙,前后紧挨着,他现在和二儿子住在一起。因为一下子没办法筹那么多钱,一楼还没装修,搬到新家,家里就添了一台电视机。2007年,李炳津说最大的盼头就是有点钱,把一楼装修好,然后把家具也换下,那就真的像个新家了。
李炳津的脑袋里想着不少关于村民的出路问题。他说,当时搬迁的时候,自己一直劝大家建房子得量力而行,但是村民们几乎全建起了三层楼的别墅,钱不够的就借,现在海里的生意不好做了,工作没出路,有的就闲着了。
现在,大家终于能有个安乐窝了。李炳津现在想,要是有些村民的工作问题能解决,那就更好。“你们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给村民们解决点出路?”李炳津说这话时很认真,他希望村里人适应新的生活,有份工作,过得更好些。
渔民当起水手
“如果换位思考,我们也能理解村民的想法,他们原来靠打鱼为生,要他们转行干别的工作,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一个适应期。”净峰镇汪副镇长说,摆在镇政府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斗尾动迁户的劳动力转移。
她介绍,镇政府一直考虑把这些动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厂去,暂时解决一下就业问题,2006年,政府组织企业来进行培训,给动迁户介绍企业情况,但有的村民习惯于打鱼这种自由的作业,不适应企业的工作,有些人也希望能进入船厂工作,但因为船厂目前的用工需求及技术要求,真正进厂里的村民为数不多。
上半年,镇政府针对动迁户办了两期培训班,有116人参加,主要是起重工、电工等几个工种,考虑在船上正式运行后,可以到那边工作。
“我们已经与船厂人力资源部协商了,他们有些岗位需要工人的时候,会在这些参加培训的村民中择优录取。”汪副镇长介绍说,参加短期培训的有男有女,其中年纪最大的45岁。
渔民搬了新家后,开始操心生计问题。汪副镇长说,动迁户的劳动力转移是镇上的中心任务,政府很关心这个问题。考虑到村民长期以捕鱼为主,还在杜厝留有码头,村民还可以继续以此为生。
为了让这些动迁户能尽快有安定的工作,镇里出台了好多优惠措施,去年,共有二十来户村民申请了工商优惠,他们自主创业当个体户,都能享受工商税收优惠。8位动迁户渔民通过了海事部门的培训,拿到了值班水手证,他们每个人都能拿到政府补贴的3000元。
“这也是考虑群众要求及临海靠海的生产实际的一个举措。去年举行的短期培训,政府不收村民一分钱培训费。2007年,我们还会根据相关的用工计划和需要来开展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