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哈尔滨市晴空万里,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广场、 江畔,放风筝、玩轮滑。
本报记者 苏强 摄
街头冰景开始融化,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本报记者 苏强 摄
温暖如春的立冬,冰雪消融的腊七腊八……一转眼,今年的冬天似乎已经进入尾声,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一下严寒的滋味,立春都已经在暖洋洋的冬日里过去了好一阵子。对于习惯了享受寒冷的黑龙江人来说,这个温暖的冬季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在刚刚过去的一月份,我国东北地区异常偏暖,全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4.2℃,其中黑龙江偏暖最甚,比常年同期偏高6.2℃。
近日,围绕暖冬的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我省气象部门的相关专家。
今冬,“暖”得非同寻常
近些年暖冬并不少见。而一系列数字显示,目前的这个冬季的确是“暖”得非同寻常。对此,气象部门将它定义为强暖气候事件。
据省气象部门统计,从2006年11月到今年1月,我省大部分市县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偏高2~4℃。其中57个县市为历史第一位,10个第二,5个第三。2006年12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历年高出2~3℃,尤其1月上旬,全省平均气温比历年高出5~6℃,有47个市县突破56年来的平均气温最高值。而从2006年12月1日到2007年1月上旬,全省平均气温达到1951年以来的最高值,出现了56年来罕见的冬季最暖天气。
以位于我省北部的黑河为例,由于纬度高,以往,这里的冬季较之我省其它地区又更加寒冷而漫长。而今年1月份,该市平均气温为-17.6℃,比历年同期高6.3℃,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1月高温极值;整个1月份,全市没有出现过-30℃以下的严寒天气;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1月24日中午,黑河站最高气温达-0.4℃,刷新了1995年所创的-0.5℃高温记录。
“暖”从何来
那么,暖冬究竟从何而来?据了解,造成我国东北地区气温异常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我省气象台专家分析,形成异常暖冬的首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今年1月份,北半球除极区外,大部地区尤其是贝加尔湖周围被一个异常强的稳定的高气压带所控制,这个强且范围大的高气压带阻挡了强冷空气南下入侵我国,由此造成东北地区温度的持续偏高。此外,2006年8月,赤道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受其影响,热带地区大气环流持续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暖空气势力明显偏强,由此造成北方冷空气不易南下。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也导致了东北地区暖冬的出现。在1月全球的温度距平分布图上,北半球中高纬大部地区温度都较常年同期偏高,不只我国东北出现了异常偏暖,还有欧洲东部、西伯利亚地区大部、美国的中东部等地区也出现了异常偏暖现象。
暖冬有利有弊
隆冬时节,偏暖少雪不仅改变了黑龙江的气候,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研究气候应用与服务的相关专家介绍,冬暖少雪影响有利有弊。
先说利的一面。由于少雪温暖,东北地区能源消耗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大大降低。在农业方面,由于“暖冬”有利于大棚蔬菜的长势,提高果类蔬菜的坐果率,所以今年冬季,我省蔬菜不仅上市量大而且菜价还低。这些都让老百姓尝到了暖冬带来的实惠。
不过暖冬的负面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同样是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冬季温暖少雪使农田增墒保墒受到影响,因此开春后发生春旱的可能性增大;此外,暖冬还利于病菌和虫卵越冬,有可能造成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在防火方面,温暖干旱的气候显然不利于降低火险气象等级,容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而且,暖冬还为流感等病菌滋生提供了条件;而对于我省这样的冰雪旅游大省来说,毫无疑问,温暖少雪的冬季给我省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哈市各家医院,暖冬天气让就诊的患者增加了不少,其中很多都是呼吸道疾病。
采访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气象学上,暖冬原来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暖冬已经成为气象学上比较常见的现象。不过,人类现有的监测能力和自然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从这一点上来看,今后,人类对于暖冬的监测、预报和研究、利用还都有着相对广阔的空间。
(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