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则强”,这是《晶报》创刊5周年庆典前夕,时任全国记协主席的邵华泽特意给我们的题词,这既是对《晶报》发展历程和风貌的总体评价,也是对我们持续进取和拓荒的勉励。
创新:“后来者”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在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方阵中,创刊于2001年8月1日的《晶报》算是后来者。
包含报业在内的传媒业生态也正在发生变化 一句西方谚语说:“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起来。”前些年,中国报业正处在这样幸运的时代里。但是近两三年来,这样的大好时间正在慢慢离去,竞争日趋激烈,每张报纸都面临考验。今天,仅仅做在台风中会飞的猪是远远不够的。报纸的竞争者在悄然变化 过去,报纸往往把其他报纸作为竞争者,现在,对手渐渐已不是我们的同类了。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大都市的交通电台正在兴起;前些年电视的发展滞后于报业,但近年来电视的增长率超过了报纸;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从广告市场分走的市场份额暂且还少,但是却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令人不能不当心。新媒体不仅拥有技术优势,背后往往还站着风险投资商,各类海外股东,比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具有技术和体制上的双重优势……在这样一场不对等的竞争中,报纸如果不主动求变,就会陷于被动。
机制:为创新提供原动力
创新不能只限于一朝一夕,也不能仅停留在一时一事,只有构建创新型报社,让创新渗入采编、经营、广告、发行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发挥创新的效应,彰显创新的价值。5年多来,《晶报》在报社内部基本上构建了一种创新的文化和机制,为创新提供原动力。
拥有并有意识构建“多元智力结构”的队伍 如众所知,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青春的冲动、创业的热情把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才带到了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报社相比,《晶报》天然地拥有了这样的“多元人才”优势,他们或来自不同地区的高校,或来自全国各地的报社,也有一
批“海归”,他们把原来所属报社、所属知识背景的优秀文化带到了《晶报》。当然,《晶报》编委会也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每个员工“尽情绽放”,展示出他们才智中最优秀最光彩的一面,把他们的人生规划融入《晶报》的事业里。创刊5年多来,《晶报》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实首先是人力资源上的成功。
着力打造不断为创新提供原动力的报业文化 《晶报》创刊词这样宣示:《晶报》要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一张报纸而言,若要采写出以人为本的报道,那么,在这个报社内部就必须率先实现以人为本。何为以人为本?我们的理解是:民主的气息和平等的交流,业务的探究和建言的鸣放,而且要让他们成为大家的自觉和习惯。
落实到编辑部的管理和运作环节中,我们提出要打造主动的编辑部。所谓“主动的编辑部”,也是民主的编辑部,就是把主动性落实到每个记者、编辑手上,让他们拥有宽敞的心态,在日常的繁琐采访中仍能保持敏锐的新闻触角,而在截稿的时间压力下仍能保持平和与理性,面对权威声音仍有怀疑精神。正是做到了这些,报纸才不断创新,时时出彩。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女士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逝世,15日,这条消息出现在香港大公网上,《晶报》总编室中班编辑监控到这条新闻。我们当即向北京媒体询问,请他们供稿,结果他们竟然都不知此事。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赶到了医院,采写了这条消息,17日我们的报道出炉了,成为内地首家刊发这一消息的媒体,许多报纸纷纷转载本报的消息。一条并非发生在深圳的新闻,我们却能抢到一个独家,正是“主动编辑部”的体现。
多设奖项,鼓励不同形式的创新 外地报社来《晶报》参观,一个明显的感觉是,《晶报》的内部奖项多。除了传统的年终评选先进外,我们有每周一评的“独家新闻奖”,每月一评的“策划新闻奖”、“每月之星”,每年一次的“晶报年度新闻奖”。我们把上述做法叫作“多设跑道,方便迈步”,最大程度地激励创新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奖励不仅是给予创新者的,更是给予创新本身的,因为它可以带来更多的创新。
成功源自全方位创新
《晶报》的成功,具体说来,在于办出了一张受深圳读者喜爱、特征鲜明、高品位的城市报纸。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创新的成功,这种成功体现在报纸理念、采编、广告等诸多环节。办报理念创新:办“简约、精致、高效型”的报纸 “简约”特指科学、合理的分叠,清晰、明朗的版块划分,以及版式的易读性、版面的简洁、广告安排的合理布局,体现均衡、整齐、大方的美学风格。
“精致”是迎接挑战的新举措,也是适应绿色经济的新思路。晶报追求内容的精致,版式的精致,力求从铺天盖地的信息流中选择最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精华新闻,提供给人们真善美的文化信息,让快速行走在城市生活中的人们“一报在手,知天下要闻”。
“高效”是经济上的考虑,也是管理上的筹划。《晶报》现有采编人员159人,加上行政、广告经营共231人,日均出报52个版,人均出报比例不仅远远少于内地报纸,也少于相邻城市的报纸。然而,《晶报》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利润逾5000万元,百人年创造利润逾2200万元,报纸覆盖面达到2020平方公里地区,延展至香港和周边地区,这些指标在国内综合性报纸中均高居前列。“高效型”报纸是简约、精致基础上的总括:以高效率采编的报纸,必然由高效率的机制和人员去完成,给读者提供的也是阅读效率最高的报纸。
采编全程创新:内容采写到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化 一个组织内部只要拥有创新机制,创新就不应该是偶或为之的孤单事件,而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晶报》的创新至少体现在这些方面:
报道策略创新。一个城市的报纸,毫无疑问要建立在这个城市的土壤之上,根据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国际化城市的特点,《晶报》把读者定位为现代都市的年轻人群。在报道策略上,我们提出:“做精深圳新闻,做强国际新闻,做活文体新闻”。这样定位的关键因素是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主动地帮助读者开阔全球视野,潜移默化地传输各地文明气息,用优雅的文化陶冶情操,为深圳人的国际化尽媒体的责任。
《晶报》日均出报50多个版面,国际新闻版面日均占到了7~8个。一方面,深圳容纳着相当多的跨国公司,有众多的外籍人士在这座城市生活,很多人都与外边的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晶报》的“国际新闻”与传统的“国际新闻”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上,不仅与国内媒体相比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而且在一些新闻的处理上,甚至站到了不逊于国际媒体的高度。
“9·11”事件发生后,《晶报》用整个报纸的2/3容量来报道这百年不遇的历史性事件,24个版的大型报道《美利坚被炸》刊出后,报纸零售量从1万份涨到4.5万份。同年10月8日,32个版的《晶报》只做了两条新闻,一条是报道阿富汗战争的《美国开打》,一条是国家队首次走向世界杯的《中国足球欢乐颂》,这种非常规的新闻取舍,是中国新闻史上一次特殊的尝试,为信息爆炸年代如何精选报道内容创下先例。
版式创新。《晶报》一创刊就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与国内报纸中已有的风格不同,我们导入了国际流行的版面设计风格,清新、大方、自然、简洁。《晶报》也是国内报纸中率先统一使用宋体字标题的,恢复了汉字的基本面貌,是对文化的切实尊重。版面设置创新。《晶报》立足于深圳读者的构成和阅读需求,率先推出气象版,在日出报32版时每天就以1个版的版面刊出深圳本地及全国各地及世界大城市的气象预告。这是国内媒体中率先每天以整版篇幅刊登气象报道的报纸。
广告经营创新:媒企深度互动整合营销 在报业广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新兴报纸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就迫使我们进行广告创新。晶报广告部的做法是开展媒企深度互动整合营销,以媒体为平台,集合多个行业的广告客户,通过有奖销售、现场活动、演出、展览等形式,制造全城性的营销事件,从而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注意力,也给广告客户提供最大的回报。
较有代表性的是2006年夏天的“晶禧深圳”大型广告营销活动。这次活动通过跨行业、跨产业整合营销资源,拿出1套靓房(《晶报》首付8万元),16部靓车(《晶报》分别首付1万元)为奖品,推出激励式事件营销概念。有奖销售涉及了汽车、家电、零售、婚纱摄影、家居装饰、通讯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的热情都被活动调动了起来,报社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活动期间直接招商部分的广告刊登额超过1000万元,创下《晶报》创刊以来单项活动创收的新高。
报业文化创新:以“报纸+讲坛”形式打造品牌、回馈社会 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晶报》也在不断尝试着回馈读者、回馈社会。从创刊第二年起,《晶报》就办起了“《晶报》名人演讲周”活动,迄今已举行了5届。每年邀请7~10名全国知名专家,就社会热点话题或他们最擅长的领域为读者作专场演讲。除“《晶报》名人演讲周”外,我们主办的活动还有配合深圳市“关爱行动”的“关爱论坛”、“中国体彩高端论坛”等。这些活动都采用了“报纸+讲坛”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多重效应,其一是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听觉的盛宴,开阔了视野;二是丰富了报道内容,有利于《晶报》强化自己的特色;三是强化了《晶报》作为负责任的媒体的形象。这些效应叠加在一起,有力地塑造了《晶报》的品牌。
报网联动创新:涉足新媒体,开办特色网站 对报纸而言,网络是一种未来。但是,做什么样的网站却是一个问题。2006年11月,由《晶报》承办的特色专业网站——问工网正式上线。问工网定位于一站式人才服务网站,网站依托报业集团各报招聘类广告的强大客户和信息资源,争取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求职、招聘、培训、形象展示等专业的人才开发服务。我们力求将深圳市教育培训、人才招聘等信息资源一网打尽。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网站选择了更深切地拥抱本地受众、本地市场的道路。当然,这方面的尝试才刚刚开始,我们的行为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作者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