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廖绍芷)2006年,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为主题,不断探索、创新,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农村党建促进了经济建设,推进了小康社会的快速发展。
据了解,在我市1665个村中,目前有“五个好”合格村1462个,占87.8%;基本合格村133个,占7.9%;已建有“小康村”166个,生态村336个,科技示范村512个。全市有71084名农民党员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占农民党员总数的64.3%,占有学习劳动能力党员总数的99.8%。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的村有1189个,占村总数的71.4%。
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我市广泛开展“双培双带”、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对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为党员保持先进性搭建了新的平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和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
全市农村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研究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全市新建规章制度2万多个,完善规章制度23000多个。根据“五村”建设目标要求,为党员设置了经济发展、村务监督、公共事务、思想政治4大类型20种岗位,通过竞职上岗,使农村普通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协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把农村普通党员培养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员、科技普及的宣传员、新村规划建设的带头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通过他们引导、凝聚、团结广大群众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2006年1-10月已对全市村“两委”干部3832人进行了轮训,占应培训人数的73%,县(区)、乡(镇)科级以下干部19347人进行了轮训。各县区还注重技能培训。在自治区部署的“广西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中,我市积极行动,启动了科技培训、法律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三大”培训行动,市、县共组织14个培训服务队,分赴17个县(区)对农村党员进行流动培训,既举办先进性理论的学习培训,也开办农业新技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实用法律常识以及一些实用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知识讲座,让农村党员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确保他们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通过“双培双带”等一系列措施,选拔党性强、作风正,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作为乡、村班子的带头人,全市基层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好班子和好的带头人。如全州县强化“双联双促”队伍建设,从全县60多个县直部门当中抽调了80多人,整合资源优势,成立了党群联创奔小康食用菌种植协会,带动了全县3000多农户种植食用菌,亩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兴安县实施发挥党员“双推双评公示票决”制度,取得了组织、群众、党员“三满意”的效果。临桂县临桂镇实行了农副产品企业化经营模式,帮助农民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灌阳县、永福县选派科技干部和技术人员到村(屯)挂任职,有效地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的文化知识结构。
在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同时,我市还进一步丰富了“三级联创”活动的内涵,运用“三级联创”活动的工作机制,继续向农村派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努力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6年,我市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与围绕县(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相结合,积极探索、培育和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党建”模式,加快了党员群众共同致富的步伐。据统计,全市建立了607个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14.27万成员。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的312个,已进行企业法人登记或社团法人登记的376个,其规模在广西处于前列,切实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我市继续向农村派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全市及县区共派出包村工作396个,队员933人。其中,市四家班子领导挂点41个,县领导挂点310个,市派点127个,县派点159个;市派队员146人,县派队员787人,覆盖全市286个贫困村。各工作队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一定程度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