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一方坚石,一副斧凿。金石相击,火星四射,“金陵文脉”四个金黄的大字渐现……这是去年获得南京首届十大文化精品的大型文化系列片《金陵文脉》的片头,显得质朴而厚重。100集《金陵文脉》正是这样精雕细凿出来的。
拍完30集后推倒重来
《金陵文脉》是南京首次对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大规模、系列化集中拍摄展示,上至几十万年前的汤山猿人洞,下到近百年来的民国建筑,每集介绍一处景点,这部系列片几乎囊括了南京所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她的主创者,则是多次获得全国电视纪录片大奖的南京电视台专题部,可谓“大手笔”写“小文章”。“我们一直有一个奢望,几十年后人们看这部片子,仍然觉得她不过时,很好看、很耐看。”《金陵文脉》制片人孙丽华说,为了做到这一点,创作团队对这部片子几乎做到了“吹毛求疵”。2004年,《金陵文脉》拍完30集后在南京电视台播映,好评如潮,观众纷纷反映这部片子“画面优美,制作精良”。但主创人员并没有满足,而是自挑毛病,提出采用主持人讲故事的方式串场不太合适。“主持人出场,难免带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比如主持人的服饰、发型、话语方式,等等。而我们要拍的是一部反映南京地域文化的经典性、集成式作品,她的眼光、视角就不能局限在一个具体的时代。”孙丽华解释,为了保证不让这部片子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主创人员决定推倒重来,采用客观描述的方式介绍各个历史文化现场,而在涉及近现代历史的时候,解说尽量做到只描述不评价。
远赴布达拉宫拍摄云锦
“浓缩的都是精华。”《金陵文脉》每一集只有5分钟,对于许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比如明孝陵、秦淮河、中山陵等等,每一幅画面、每一句解说词都经过精挑细选、悉心打磨。“拍明故宫时,为了表现夕阳西下、斜晖洒在残垣断壁的情景,创作人员一共去了3次,才拍下最理想的光影效果;拍金陵刻经处时,空间狭窄不易表现其历史纵深感,创作人员两次动用了大型摇臂拍摄;拍明孝陵、中山陵等历史古迹时,为了表现它们的壮美,我们采用了航拍的方式。”《金陵文脉》制片人吴建宁说,这样的例子,几乎拍每一集都有。云锦的拍摄更是如此。短短5分钟的片子,创作人员整整拍了3盘素材带,其中包括历代云锦织品,云锦工人工作场景,南京云锦的织锦遗迹,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有关画面,摄制组甚至还专程远赴西藏布达拉宫拍摄了“唐卡”(云锦织物装裱的卷轴画)。
《金陵文脉》远播宝岛台湾
从2005年大年初一起,重新拍摄制作的100集《金陵文脉》在南京电视台的8个频道同时播出,很快在市民中掀起一阵又一阵追捧热潮,同名DVD碟片和解说词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迄今为止,《金陵文脉》已在南京电视台播出几十遍,最高收视率达到三点几,许多观众仍觉得不过瘾,纷纷来电要求买书、买碟。”《金陵文脉》编导万晓菡说,去年9月,台湾人间卫视播出了《金陵文脉》,受到广泛好评。受这部片的创作思路影响,去年全国各地电视台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珍藏沈阳》、《记忆杭州》等电视片纷纷面世,其主创人员在谈到创作动机时,毫不讳言是出差到南京,在旅馆里看了《金陵文脉》后迸发灵感的。“《金陵文脉》已经成了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现在市有关部门向外推介南京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送客人一套《金陵文脉》;在举办重大文化、招商活动,不少部门也会安排播映《金陵文脉》。还有不少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艺术修养,也买《金陵文脉》作为家中珍藏。”总制片陈正荣说,“在电视日益走向快餐化的今天,我们用心做了一份受到观众普遍欢迎和喜欢的作品,对此我们深感自豪。” 南京日报记者 左中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