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厦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实践,富有创造性、体现系统性、具有示范性,值得认真总结,大力推广。近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在京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议,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厦门的实践与经验”重大课题研究中期成果进行评估讨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编译局局长韦建桦教授在会上指出,厦门的实践和经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规律,表明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时代前沿意识和世界宽广眼光。
自课题研究启动以来,经过中央编译局与我市课题组反复探讨研究、实地考察及认真归纳总结,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中期成果。这次咨询会议就是对已形成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充分评估和研讨。咨询会议由当代著名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主持。
出席咨询会议的有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郑杭生教授,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万本太博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雨田教授,中国城市环境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洪大用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受市委委托,我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课题组组长吴凤章同志率领厦门市课题组成员出席了会议。
吴凤章在会上介绍了去年来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好又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去年全市GDP增幅在全省九个设区市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均位居第一,在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每万元生产总值耗电、耗水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值,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工业总产值达1.56亿元,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吴凤章说,厦门经济特区始终坚持走在体制创新的前列,争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观察中国未来走向的具体参照,将把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独特贡献作为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厦门尤其重视解决在经济发展之后如何实现社会、环境的协同进步,物质丰富之后如何实现精神丰富,文化自觉之后如何上升为理论自觉。希望通过与中央编译局的合作,有机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由中央编译局课题组完成的课题总报告与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首次对外提交专家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厦门市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上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创造了重要经验:一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牢固树立建设生态城市理念,三是努力构建城市生态治理结构,四是大力倡导科技创新,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六是积极引导全民参与,七是不断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八是勇于承担生态共同责任。厦门以建设生态文明为载体,推动发展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对于全国范围内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专家认为,在厦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差异、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城市与现代化城市的差异,率先确立一个新的坐标系,构筑一个开创性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与会专家对课题研究及指标体系的设立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课题研究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厦门,课题总报告不是局部地区的经验总结,将中央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高度与地方党委政府执政实践的深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课题研究的成果应及时向中央汇报,供中央决策参考及地方政府借鉴。并且,课题研究实现了中央理论研究资源与地方党委、政府实践资源相结合,这种合作方式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专家们希望中央编译局与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合作作为一个长期项目持续开展下去。专家们同时还建议,应适时开展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采取包括拍摄系列专题片在内的多种形式,不断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推动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形成共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市政府副秘书长曹放代表我市课题组就课题总报告如何进一步进行整合、提炼和升华作了发言,建议报告要着眼于印证中央设立经济特区决策的正确性、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印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以及印证中央关于提高执政能力要求的正确性。市环保局局长谢海生着重解释并强调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设立对于切实有效地指导和推动实践工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