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荣10年前农转非,现在希望重当农民。王宙 摄
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因为是教师、警察、医生、劳模的家属,幸运地农转非获得了城市户口。时过境迁,农村不断发展,而农转非后的保障并未及时跟上,此消彼长,他们的待遇比起村民,很快失去优势。
2月5日,朝阳区孙河乡35名农转非居民在关于“非转农”的材料上签字。孙河乡70多名农转非居民希望重新成为农民,获得村民的福利待遇。
接纳还是不接纳?类似这样的问题,是北京很多农村以至全国很多农村都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
事件
居民希望重当农民
“我们都愿意非转农,只要能跟村民享受同等的待遇。”2月5日上午,朝阳区孙河乡韩俊荣等30多名按政策农转非的居民,坐在康营民族小学的教室里,细数着当下心里的不平衡:同样在村里劳动了几十年,仅因当年按照政策农转非,如今无法享受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
康营村农转非居民韩俊荣,今年54岁,爱人丁丰波之前是中学教师。1997年10月,按国家相关政策,作为教师家属办理了农转非,但没有安排工作,一直在村里生活劳动。
“转了之后,啥也没有得到过,连之前每个月的7.5元副食品补助也没有拿过。”韩俊荣摊开双手说,因为转了户口,现在不能和村民一样享受村里的福利待遇。
在康营村,一名农业户口的村民,从出生便可以享受村里一定的福利待遇。18岁-35岁村民,每人每月可以领取土地补偿费(又叫生活补贴费)400元;女村民35岁-54岁,男村民35岁-59岁,每人每月可以领取500元;女村民55岁以上,男村民60岁以上,每人每个月可以领取退休金600元钱。年底还有一些粮油等物品发放。
丁丰波说,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孙河乡村农民只需负担90元,一些村子免交;农转非后的居民加入新型农作合作医疗,需要缴纳355元。
韩俊荣说:“如果政策允许,我们非常愿意再非转农,户口再转成农业户口。”和韩俊荣情况一样的70多名农转非居民找过孙河乡政府多次,乡政府解释说没有相关政策,解决不了。
丁丰波在书面材料里写道:“我们转了城镇户口生活在农村,却得不到和农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我们生活在农村是城镇户口,却得不到城市里贫困人群的低保待遇,得不到城市郊区企业里下岗失业人员的买断,无缘接受职业培训,无缘各类社会保险。我们转户前在农村劳动的几十年算不得工龄,等于白干了……”
2月5日下午,坐在小学教室里,孙河乡35名与农转非相关的居民,在这份材料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政府能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或者将户口转为农民。
农转非居民失去福利优势
“如果能帮我们争取到跟村民一样的待遇,那就谢天谢地了。”韩俊荣等人说,他们这批人不是跟村民争利益,而是在村里劳动了几十年,想享受到应享受的福利。
丁丰波说,当年国家有相关的政策,教师、民警、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劳动模范、干部等家属可以农转非。“这是一项好的政策,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大家那时都非常高兴。”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按政策农转非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每个月7.5元的副食品补助,在招工、子女上学方面也能获得一些便利。但现在,农转非与农民的待遇相比失去了优势。
2004年7月,农村土地进行确权。按相关政策,韩俊荣作为“教师等农转非家属,且未安排工作,也没有享受退休金、生活补贴及社会保障的人员”被列为确权范围,可享受本村的土地收益。
拿到土地确权证后,本以为能享受和村民同等待遇的韩俊荣等这一批农转非居民,在福利待遇方面和农民相比,反差却很大。丁丰波说,农转非在村里不再吃香,村民能享受的福利他们都享受不了。
孙河乡北甸村79岁的刘载清老人说,他原来在永乐店农场当场长,1987年也是按政策将爱人杨素真转为居民。每月的7.5元副食补助,仅享受了两年就取消了。
“老伴在生产队劳动了40多年,现在生活不能自理,还患有心脏病、糖尿病,每个月医疗费得七八百元。”刘载清说,所有生活费用依靠的是他一个人的退休金,“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她什么收入来源都没有了。”
和杨素真老人的情况类似,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这一批农转非居民,现在的年龄大多在50多到70多岁之间,没有参加过工作,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依靠爱人的退休工资生活;或参加过工作,因工龄、年龄问题,无法上养老保险。刘载清说,只要能和村民待遇一样,就满意了。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