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妇女干部换届透视
此次地方换届,继续体现了我国一直重视使用、提拔妇女干部的组织路线。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洁
从去年中开始,我国已有14个省完成了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
从此次换届的结果看,重视妇女干部的人选,提高妇女干部参政比例,依然是我国干部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多次参加中国妇女参政课题研究的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杜洁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新中国建国以来一直比较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提拔、使用,这也表现在此次换届中。但同时,从制度上继续完善的空间依然存在”。
妇女参政历来得到重视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们在谈到妇女社会地位问题时,都向记者表达了一个相同的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妇女参政在内的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共产党历来积极推进妇女参政,重视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刘伯红研究员告诉记者,早在1933年,瑞金的中央苏区,就要求苏维埃代表达到25%的女性比例,与现在联合国要求各国议会中女性代表占30%相差不远。
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机构中,副部长以上领导干部中有20名女性,分别担任26个职位,约占总数的4%,如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何香凝等。她们参与国家决策,开启了新中国妇女高层政权参与的先河,成为新中国妇女参与国家管理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
即便在“文革”时期,我国妇女干部路线也没有改变。史料显示,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女代表占22.63%,远远高于第一届全国人大女代表的比例。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又有了很大提高。截至2004年底,国家各级机关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县级和地级干部中女干部分别占同级干部总数的16.9%和12.6%,比1995年增长了4.3个和4.5个百分点;省(部)级以上女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9.9%,比1995年增长2.8个百分点。
妇女参政是妇女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我国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就业水平也在提高。
“国际社会评价妇女社会地位时通常要看三个主要指标”,杜洁告诉记者,“除参政指标外,第二个是受教育的指标,第三是就业指标,也就是经济上的指标。“比如,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衡量各个国家性别平等水平的指标包括:妇女在国家立法机构中所占席位、中学里的男女生比例和妇女在非农部门(工业、服务业)有偿就业的比例等”。
中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对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予以明确规定。截至2004年,我国普通初中和高中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4%和45.8%;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高13.6和15.9个百分点。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年,比1990年增加了1.5年,十年间男女差距缩小0.5年,在人口基数巨大的背景下,应该说,这样的成绩显示出我国政府提高妇女生存状况的巨大努力。
从就业情况看,国家努力保障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机会、共享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成果,作为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首要目标和优先领域,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增强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了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
根据2005年8月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统计数据,2004年底,我国城乡女性就业人数为3.37亿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8%。
另外,中国妇女的职业结构也逐步得到提高。尤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计算机、通信、金融、保险等高新技术行业,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以中小企业家为主的女企业家已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左右,其中有60%是近十年创业成功者。2004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43.6%,比1995年的37.3%提高了6.3个百分点。
“中国的妇女解放,是毛泽东时代给中国留下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产”,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教授说,“改革开放后,妇女的社会选择更加多元化了,但妇女干部的使用,一直受到党的高度重视。”
[1][2][下一页] |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