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气越来越重,农民画家们也越来越忙。
“到我们户县来看看吧!我们全县已拥有农民画家和作者2000多人。他们正用自己灵巧的手,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正在市上开会的户县县委书记王炳南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我们正努力把户县建成富有现代新区和山水人文魅力的中国第一画乡。
2月11日,记者沿着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向农民画乡户县进发。汽车进入户县新区,只见街头墙壁上不时闪现一幅幅色彩艳丽明快的农民画。在县城的中楼盘道,各摊点上挂满了火红的春联、灯笼和绚丽的年画。我们来到县农民画展览馆,馆中展出两年来全县农民画的代表作400多幅。其中李凤兰创作的《春锄》、刘志德创作的《老支书》、雒志俭创作的《洗布》、刘知贵创作的《顺风》等名作,早已广为流传,使人流连忘返。新创作的一批农民画,同样使人驻足惊叹:《金猪迎春》描绘的一位端庄的农村姑娘,正在喂着一头老母猪,老母猪的周围围绕着12只活蹦乱跳、憨态可掬的小猪,象征着猪年12个月生机勃勃的岁月;《好日子》描绘的是陕北窑洞农民吹哨呐、打腰鼓、扭秧歌自娱自乐的欢快场景;《百合飘香》描绘的是来自世界各地、肤色各异的运动员在户县农村欣赏盛开的百合花,表达了世界和谐一家、各国人民携手合作的主题;《新村迎嘉宾》描绘的是国外游客游览户县东韩村、欣赏画乡新作的生动场景;而《爷孙仨》则描绘了孙子给父亲擦背,父亲给爷爷洗脚,身旁老鸡给小鸡喂食的生动一幕,颂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几位知名的农民画家今天也来了。县委宣传部部长张阅农介绍说:“他们正在创作构思新的作品、切磋画艺呢!”只见刘志德、李凤兰、李海林、王乃良、杨旭华等正围着展厅中的大画案,有的端详构思自己的新作品,有的挥笔描绘新图,还有的围着李凤兰请教着剪纸。张阅农和县农民画展览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户县农民画根植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文化积淀质朴深厚的古都西安郊区,起源于1958年群众性的壁画运动,当时全县共创作壁画13万多幅,可谓村村有壁画,家家有画工。1973年户县农民画进京并在全国8个城市巡展,在全国引起轰动。之后,农民画画家李凤兰当选为全国第四、五届人大代表和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户县农民画》纪念邮票一套6枚,收集了李凤兰、刘志德等人创作的《春锄》《老支书》以及《金山银海》《高原打井》《科学种田》、《林茂粮丰》等画作;2005年4月8日,国家还发行了一套个性化邮票《户县农民画群英谱》,收录了16名户县农民画画家的肖像;55幅农民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2幅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公社鱼塘》一画还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2002年,在全国美协的支持组织下,在户县举办了“全国农民画联展”,全国58个画乡参展作品300多幅,共有60件作品获奖,其中户县有8件作品获奖;2004年,又在户县举办了“全国农民画艺术节”,全国58个画乡参展作品200多幅,其中60个奖项中,户县共获28个大奖(其中一等奖4个),于是户县农民画又一次名声大振,风靡全国……
户县农民画以她的构图大胆夸张、色彩斑斓明快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受到海内外的青睐。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王景龙曾诙谐地说:“我画的人眼睛大—看得准;脚大—站得稳;手大—抓的狠;烟袋大—能过瘾。”从一个角度道出了农民画的特点。在县农民画展览馆和东韩村文化活动中心,每天都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外游客和国内宾客,参观者都会以购买一两件农民画为幸。在展览馆销售部,陈列着上千件农民画和其他工艺品,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有4名大学生来自江西,是华东理工学院的毕业生,慕名前来购买。一位名叫涂高翔的同学说,我过年回家,准备给爷爷奶奶捎两幅农民画。这时,本县蒋村村长王茂利领着大学刚毕业,即将考研的儿子来购画,准备过年给导师送礼。王茂利说:“过去送特产年货,今年送咱户县农民画,更显有文化!”儿子也说,老师喜欢山水,俺户县依着秦岭,有地方特色,于是就选购了一幅《秦岭春色》。来到东韩村,只见已建起110座二层别墅式的小洋楼和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广场。广场北侧立着8幅巨型喷绘农民画和剪纸代表作,村中68户办起了“农家乐”。村党支部书记史可训说,去年全村仅接待外宾就达8000多人、内宾达2万人,收入达150多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他还说,我村的农民画家潘晓玲一年仅卖画收入估计就有50多万元!最近她还应邀到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呢。据不完全统计,户县农民画近50年来,先后共接待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万国际友人和近400万人次的国内观众,其中38名画家先后50多次出访,2万多幅作品先后在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户县农民画已成为中国和陕西的重要文化品牌。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户县农民画家的队伍在扩大、视野在拓展,创作题材更加丰富多彩。在农民画展览馆西墙上,画着一幅长30米、题为《民间健身图》的长卷,这是由14名农民画作者联合创作的作品,上面描绘了关中68个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如“滚铁环”、“牛拉鼓”、“跨凳子”、“、踢毽子”、“斗鸡”、“拔河”、“举砖”、“舞龙狮”、“背社火”、“踩列石”等等,可谓生动活波,栩栩如生,格外引人入胜。农民画家李海林和王乃良对记者说,他们14个作者共花了2个月绘制而成,准备送给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此画的创意者、县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贾良斌说,这幅长卷已在全国第10届运动会展示过,淅江美院出资收藏了复制品,农民体育运动协会受此画的启发,将其中的4个项目已纳入农民趣味运动会比赛项目。
在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农民画名画家雒志俭的陪同下,记者先后来到68岁的农民画画家刘志德、73岁的李凤兰和92岁的老画家闫玉珍家走访。刘志德是《老书记》这幅画的作者,其实作画那年他也是村党支部书记。只见他正在家中构思修改《祖传纸花》的年画。他说,我家祖孙三代就是做纸花的,为了抢救民间艺术,我觉得应该把他画出来,不要让这门艺术失传。据说,他的作品《老书记》,生动真实描绘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劈山开路、兴修水利的一瞬,印量仅次于《毛主席去安源》一画。来到西韩村“李凤兰画苑”,这是一座3层小楼,是农民画辅导站和县农民画民间风情一日游接待站。一二楼均为她的画室和布满作品的客厅。她说,她和她的女儿、孙媳妇三代人都画画,她和她女儿英霞刚刚参加完广东中山市举办的“中国国际万艺会”回来,正在赶迎猪年剪纸。只见她剪的喜庆猪身上驮着三个金元宝,元宝两侧站着两只喜鹊,充满了祝福喜庆气氛。她又信手挥毫画了幅国画《农家美味》,图中的水萝卜、翠绿的白菜以及吃虫的小鸡,墨酣色艳、饶有情趣。她说,俺们农民就要画农民熟悉的东西,艺术扎根于生活才有生命力。她还说,共产党领导穷人和妇女翻身做了主人,也教我们农民学文化、搞艺术,我们一定用自己的双手描绘新农村,创造新生活。她指着墙上挂着的她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照片,又指向墙上悬挂的她画的三棵松树,深情地说:“去年是‘三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30周年,为了纪念他们我特意画的”。只见画上题写着她写的一首诗:“三棵古松情谊深,赞祭伟人表爱心;解放全国掏尽力,中国人民才翻身;改革开放大发展,神州统一面貌新。”
户县农民画已走过近50年的历程,明年还是文化部命名户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周年。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纯真明快而厚重粗犷的农民画会不会凋零后继乏人呢?县委书记王炳南说,“不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会加大对农民文化活动和农民画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我们要全力打造中国第一画乡,迎接户县农民画诞生50周年和“绘画之乡”命名20周年。”张阅农部长也说,我县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全县开展新壁画运动;同时组织和培训一批从事公益性岗位的下岗职工开展农民画绘画活动。在92岁的老画家闫玉珍的炕头,已在国外举办十多次个人画展的农民画画家雒志俭对老人说,今年春节,县上举办“农民画、国画和书法联展”,展览大厅就采用了您老画的“兔子吃白菜”装饰图案。它又对老人说,我们将在4个幼儿园和2个小学校,组织教师培训400名儿童学画,老一辈开创的农民画事业会后继有人、发扬光大的。白发苍苍、至今仍脑清目明的闫玉珍老人听到这话,会心地笑了。(记者 孟西安)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