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环境灾难的预言,几十年来不绝于耳。最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再次提醒人们“狼来了”。在内罗毕举行的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年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也指出,消耗自然资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反映了人类对温室气体危害性的共识。虽然它所涵盖的只是全球30%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硬性限制的仅为8%,但其原因并非出于人们对温室气体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而是各方对排放配额斤斤计较,担心承诺过大,有损竞争力。为此,有些国家或置身其外,或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中大打折扣。另外,自1990年以来,来自化石燃料消耗和水泥生产的人为总排放量以每年1.1%的速度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规模扩大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排放量难以进行稳定控制。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在众多国家被列入政治议程,而且还成为近两年来多个世界领导人峰会上的重要议题。但在应对气候变暖的意愿和实践之间,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的一项民调发现,大多数欧洲人表示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过,只有少数人准备做出较大的牺牲。
若想有效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需要现实的态度和务实的方法。去年,英国财政部的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在一份报告中首次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报告说,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带来可观的商业机会,低碳能源技术及其它低碳商品将形成新的市场,不仅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还可相应扩大就业机会。他认为,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矛盾。理由是能源科技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将为我们创造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不过,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成效,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对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制定明确的价格,使减排交易活跃起来;激励一些能够降低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技术研发,包括提高能效,研究碳捕捉及封存技术,提高核能和生物燃料的使用,扩大植树造林。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社论说,全球需要提出一个可预测的方案。要实现这一点,有关各方必须在2010年完成相关谈判,其中主要发达国家与五大发展中国家(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和南非)之间的谈判将至关重要。
气候变化将影响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要“说”,更重要的是要“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