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 (记者邱红杰)正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82集大剧《贞观长歌》(图为剧照),在收视率攀高时,也引发了观众对剧中史实的疑问以及关于“正剧和戏说”的争论。
《贞观长歌》以长篇巨制演绎了唐朝贞观年间的历史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实现了国家大一统。剧中塑造了大量著名历史人物形象,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宫廷政治斗争和爱情故事,展示了一幅多彩的盛世画卷。
不过,该剧开播不久即遭批评,焦点主要集中在剧中虚构了不少没有详细史实记载的内容,比如在史书上只有一句话记载的安康公主,变成了唐太宗最为疼爱的掌上明珠;太子的年龄也从几岁的孩子变成了青年。网上也有指责说,开明贤惠的长孙皇后被塑造成了一个无知的深宫怨妇,走了“戏说”的路子。
但历史学者对这部戏大都抱以肯定和宽容的态度。“很多观众提出了有意思的问题,说明观众是有历史知识的。但历史剧首先是剧,然后才是历史。”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说,一个剧本最重要的是要有创作,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要有戏剧冲突,主体上符合历史真实即可。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斌城认为,历史剧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戏说,再一种是正剧。戏说的实际内容有很多没有根据,甚至完全是相反的。正剧是指剧里面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都是有历史根据的,但是又不局限于历史。《贞观长歌》里面的历史人物都是有史料记载的,而且围绕他们展开的一系列事情发展都是有根据的。虽然虚构了一些人物,但这些虚构对于电视剧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