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台湾的“中华邮政公司”挂牌改名为“台湾邮政公司”,台湾的“中国石油公司”挂牌改名为“台湾中油公司”。台湾当局处心积虑“去中国化”的系列动作,引起了岛内民众的抗争和舆论的抨击。
12日下午2点,所谓的“台湾邮政”揭牌仪式在台北市的金山南路“邮政总局”门前举行,在2000警力“护驾”下,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行政院长”苏贞昌出席了仪式。来自岛内各地的数千位“中华邮政”工会代表反对“正名”,前来抗议,与警察爆发激烈冲突。
“台湾正名”是台湾当局“渐进式台独”的一个“毒招”,其始作俑者是李登辉,为了达成“台独”分裂图谋,李登辉在2000年之后,发起了“台湾正名运动”,陈水扁承继了李登辉的衣钵,一度指示台湾的行政部门研究推动“国营企事业”、“驻外馆处”等12个领域的“正名”,拿掉诸如“中国钢铁”、“中国石油”、“中国造船”中的“中国”,去除“中华电信”、“中华邮政”、“中华航空”的“中华”。“正名”还波及教育机构,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还一度诱导学校更改校名。台湾的“教育部长”杜正胜称,怎么改都行,就是不要“中国”这两个字。每一次推行“正名”,台湾当局都巧言令色,或是说体现台湾的“主体性”,或是说“出于现实的需要”。尽管手段狡猾,具有相当程度的欺骗性,却无一例外遭到岛内外舆论的强烈质疑,也遭到岛内大多数相关单位的抵制。正因为如此,台湾当局口号喊了几年,直到近日才强渡关山,在所谓的“国营事业”领域推行“正名”动作。
“台湾正名”便宜了“台独”分裂势力,却损害了台湾民众的利益。就拿“中油”改名来说,名义上损失约7000万元新台币,但实际数字大得惊人。两年前“中油”曾评估,“正名”的直接损失是11亿元,加上放弃“中油”商标所造成的间接损失则高达30亿元。有关人士透露,事实上“正名”后所有的直营、加盟加油站招牌都要更改,公文、名片,产品包装,各油品桶装的名称,甚至与其他厂商的合约都要更新。
对于民进党近来一连串的“去中国化”、公营事业“正名”动作,中时电子报最新公布的一份民调显示,72.9%的受访民众认为,执政党在此时推动这些行动并不恰当。其中,受访民众越年轻,越倾向认为不恰当。
台湾当局这一波的“正名”看似仓促,实则蓄谋已久,而且将持续推动。在两个“国营事业”挂牌改名的同时,台湾的“中央银行”2月10日也搭上“正名”列车,宣布“中央银行”网站上的英文名称,自10日起将原本的“CentralBankof China”改成“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ofChina(Taiwan)”。另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的其它“国营事业”比如“中华航空公司”、“中华电信”以及“中国钢铁”将成为下一轮的“正名”目标。面对岛内“正名”风潮和“变脸”手术,台湾《联合报》社论指出,台湾当局美其名为“正名”,其实只是为掩饰民进党政绩疮疤所做的“换肤”手术。问题是,这项“台独”美容术所需要移植的皮肤,执政者却是粗暴地从台湾人民身上任意割取;因此,也让一场虚假的政治易容术变得血淋淋。执政者亟欲透过“正名”运动彰显的“台独认同”,却被员工认为侵犯了他们的“企业认同”,更名只暴露了执政者外强中干的退缩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