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春节长假又将迎来一次外出旅行的高峰,每一次长假都是对国人旅游文明的一次考试。遗憾的是,过去历次黄金周的考试结果总让人尴尬,乱刻乱画、乱丢乱扔、乱攀乱爬、乱嚷乱哗、乱折乱采、乱拥乱挤、乱拍乱摄等被广为诟病的“八大丑”依然顽固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旅游文明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恐怕不那么好定义。因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国情特点不同,民俗民风不同,“文明”的定义不尽相同。比如,在西方国家,在车站广场亲吻被看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亲吻只是人际间表达关系亲近程度的一种自然的行为。但到了东方国家,在公共场合亲吻恐怕在一般的观念中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尽管认识有分歧,但是存异求同,“文明”的内涵也有许多具有相对普遍性、被各种文化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其中重要的一个价值概念就是“公共利益”,这个“公”的原则就要求人们不能因为一己私利损害他人或公众的利益。比如随地吐痰、乱刻乱画、随意插队都是贪图自己的方便或一时的兴致而损害了公共环境、公共物品和公共人群的利益,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应该承认,这些基本的“文明”要求,我们做得并不好,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每年长假的全民旅游过程中。
只有树立“公”的观念,“文明”才会成为一种自觉。很多心中有“公”的行为,看似是小节,背后折射的却是深远的价值取向。第一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既包括一花一木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一砖一瓦的人文环境。第二是“人与他人的和谐共处”,为大巴上的一个座位抢得面红耳赤、为酒店的一个房间争得头破血流,也许得到了一点蝇头小利,但破坏了一个团队的氛围其实也伤害了自己的心情。第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处”,说到底,文明不是一种外在要求,而是自身内心修养的外化,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个人素质的展现。摒弃旅游陋习,健康文明出行,既是对个人价值的坚守,也是对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的负责。
和谐的假日需要文明的旅游,文明的行为是塑造社会和谐的基石。让文明成为旅游中的一种不需别人提醒的习惯,一种发自内心的举动,这是每一个出行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