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腊八粥、写春联、贴年画……每年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人们心里惦记的、手中忙活的就开始围绕一个主题了——过年。
春节,这个古老的民俗传统随着历史的脚步伴着我们民族一路走来。几千年过去了,春节的文化内涵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些变迁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听民俗学家为我们一一道来。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说,春节是一个反映大自然节律的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辞旧岁、迎新年。古时,春节是从皇帝到百姓的全体国民共同的盛大节日,其主要内容有祭神、祭祖、敬老、走亲戚、赏灯游行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历经消长,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更加注重现实的社会关系。”刘魁立说,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交际范围的扩大及人事关系的繁复,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等社会关系的联络成为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节文化内涵的另一大变迁,就是由古时以礼仪祭奠为核心转为如今以消闲娱乐为主,像放鞭炮、贴春联等有驱鬼辟邪含义的习俗如今都成了喜庆娱乐的方式。”
春节的现实化与娱乐化,固然是社会发展使然,但如果不加节制,那么就有恶俗化的危险。陈连山举例说,同事之间的拜年活动本来是增进情谊的,但有人把它变成拉关系、拍马屁的机会,甚至假借各种名目公然行贿;按照传统,压岁钱数额很小,现在由于子女少、父母溺爱,加上某些人变相行贿,使得压岁钱数额猛增,这既是长辈的负担又是对孩子的不良诱惑;过节采购物品可以丰盛,但不能挥霍浪费。 新华社记者周玮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