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贸易输出的黄昏?
回家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从1月15日法令公布之后,很多中国商人都以为可能这只是一个短期的政治行为,会有缓和的余地,但在十天之后,这个希望再度破灭。
1月26日,吉总理签署了关于吉2007年劳务移民名额限量规定,全年在吉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士劳务移民8716人,占吉劳动力的0.41%。其中生产和服务领域4175人,个体商户4541人。吉政府授权国家移民与就业委员会负责按行业及地区分配上述名额,发放劳动许可证,并提交议会审议。
这也就意味着,此前宽泛的外来经商和进行贸易的设定已经成为历史。而更要命的,这种禁止外国人从事贸易的规定在中亚地区似乎还有蔓延的趋势。
吉尔吉斯斯坦官方说,他们出台的这个法令的根源在俄罗斯。此前,俄罗斯已经确定,从今年4月1日起,将全面禁止外国人在俄从事零售贸易,俄全国115个大型露天市场将被关闭。此外,从今年1月1日起,外国务工者将被禁止在俄罗斯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
这导致在俄从事上述业务的10万吉尔吉斯斯坦公民无法就业。而按照此逻辑,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前苏联中亚国家受到的冲击将会比吉尔吉斯斯坦更加严重。此前,也陆续有说法传出,哈萨克斯坦也将出台类似法令。
“这将意味着中国的贸易输出面临重大转型”,中国社科院研究中亚问题的专家警告说,中国式的家族贸易输出或亲缘关系用工制度,都将面临挑战,“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外来人口占领该国的就业和贸易机会无动于衷”。
这似乎是中国式贸易前所未有的局面。短短数年过去,中国企业在境外已经多次面临此类争议。在东南亚,来自中国的摩托车和啤酒企业,已经一次又一次的被政府条例驱除出市场;在南亚的印度,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一直受限;而在非洲,中国已做出表态,“我们不会席卷一切商业机会”;而在刚刚开始启动的中亚市场,中国商人已经开始撤退。
中国的经济学者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力、土地以及能源成本的增加摊薄了本来就已经极度压缩的利润,在此情况下中国企业必然面临走出去的问题,但是否能够找到合适中国模式的市场以及能否适应当地的政策变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必须要补上的一课。
这会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
回家或许是个好事,但成本实在太高。刘振学说,随同他们财富一同离开的,还有他们再度杀回海外市场的勇气。
不过,此间有媒体报道称,莫斯科市政府8日晚间紧急召开有关移民和市场问题的会议,决定取消从1月15日起实施的限制外国人在俄市场从事零售业的法令。
报道引述莫斯科市消费市场和服务司副司长斯列帕科的话说,“外国移民12日起就可以重新回到零售市场工作。”
但“开禁”仅限于莫斯科,俄罗斯其他地区目前对此尚无动作。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页][1][2][3] |
(责任编辑: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