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每年削减2%”这门功课,各地交出了不及格的成绩单:化学需要量(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比2005年增长1.2%,二氧化硫增长1.8%。而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污染物总量减排是所有国民经济指标中唯一一个没有完成的。
尽管2006年中央密集出台了若干政策希望控制住污染物的增长,可环保任务依然没有完成,究竟哪些因素阻碍环保这个“十一五”规划中最主要的约束性指标在第一年就落空?
在2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召集10名环保专家举行的分析会上,专家们认为,今年是污染物减排这门功课成绩能否提高的关键一年,但只要GDP还是地方政府政绩观的指挥棒,只要GDP还在节节攀升,这门功课肯定交不了合格的答卷。
周生贤说,在污染物减排的任务上环保部门可以说是铁定心了,虽然公布环保目标没有完成的信息会使环保部门有很大的压力,但环保部门也得实事求是地向老百姓讲清楚。环境与资源究竟能容纳GDP怎样的攀升
在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看来,导致2006年环保任务没有完成,有环保投入不足、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等诸多原因,但GDP增速突破预期目标则是一个不得不被高度重视的话题。
周生贤解释说,“十一五”期间每年污染物减排2%的约束性指标,是在预计GDP年均增长7.5%的基础上确定的,但2006年GDP实际增速比“十一五”规划预期高出了3.2个百分点。据专家测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煤炭消耗量就将增加2000万吨,由此将带来30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增量。也就是说,二氧化硫减排要比规划多出了30万吨的任务量,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2006年在国家各种督促政策下,主要污染物还是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势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说,近期许多环境专家都关注一份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如果GDP的增速一直超过7.5%,那么我国要实现主要污染物削减的约束性指标的难度是很大的。
另一位工程院院士钱易则表示说,以往我们一直是根据GDP的发展速度来制定污染物控制目标,但实际上目前的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已经由不得GDP再持续走高,国家应该根据资源与环境的容量,反推出环境能容纳的GDP增幅,GDP的发展一定是要有上限的。
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说,不管是环保部门,还是环境专家,目前都有义务向国家和公众提交一份前景图,这幅前景图应该分别描述当GDP持续9%、10%、11%增长时,我国的环境会出现怎样的态势。
环境质量已经对GDP的高速增长作出反馈:2006年是我国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全年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接近2005年的两倍,几乎平均每两天一起;环境投诉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更强硬的考核指标将出台
一个事实是,2006年环保目标没有完成,确实是环保治理的速度赶不上GDP增速,但让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看到希望的是,尽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这两个污染物指标2006年不降反升,但2006年这两个污染指标的增幅与2005年相比却是回落的,这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在过去一年盯紧地方政府减排污染物是有效果的。
中央紧盯地方的措施在2006年最突出的事件是,环保总局代表国务院同各省级人民政府和6家电力集团签订了污染物减排的目标责任书。而在专家们看来,今后的4年,中央政府对地方还需要有更加强硬考核指标,才能促动地方政府不把GDP当做唯一的指挥棒。
在环保部门看来,今年要出台的“更强硬的考核指标”,包括减排指标体系、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其中最能引起地方政府关注的可能是污染物减排的考核体系。周生贤说,环保部门正在酝酿一部考核办法,细节可能包括,对因工作不力没有完成污染物减排的地区,环保总局将取消其曾授予过该地区的有关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还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官员的问责制度。
今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启动了被专家称为“连坐”的“区域限批”政策,这项新措施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一个地区的环保治理任务没有完成,环保部门将停止审批这一地区所有的新建项目,目前共有4个城市受到这样的处罚。周生贤透露说,从2008年起,对没有完成2007年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地区,环保总局将考虑动用“区域限批”政策,暂停这一地区所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有专家提醒,实施更强硬的考核指标,还要防止有的地方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而玩的“纸面”上减排的数字游戏。
不过,这一点似乎在环保部门那里已经有所准备。最近环保总局和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有关文件,强调从今年起环保部门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省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情况,但未经国家核准,各省不得自行公布减排数据。今年年初,环保总局就派出了十余支调查队,对各地污染物减排的真实数据进行核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