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英和他制作的独轮车、织布机、辘轳、扇车、耧……陈洪英制作的大车即将面临消失的脚蹬箩过去农村地区的辘轳和水井
本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文/图
核心提示
独轮车、织布机、辘轳、扇车、耧……在冀州市退休干部陈洪英家里,记者看到了这些以前农村里比较常见、如今正在慢慢消失的日常用具的模型,目前,陈洪英已经制作了20余件作品,引起当地群众的关注。
仿制模型栩栩如生
2月13日,当陈洪英拿出他精心制作的作品时,记者面前立刻打开了一幅极具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画卷:有用于从井中取水的辘轳、有用于载物的独轮车、有用于除草松土的耠子、有用于作坊生产的扇车……每样模型都造型优美、活灵活现,再现了农村地区过去某种生产生活方式。
陈洪英告诉记者,他今年60岁,是县里某机关单位的退休干部。2000年从单位退居二线后,空闲时间大大增加,总觉得该做点什么打发时光。后来,自己的小外甥让做灯笼,陈洪英起先试着用秫秸秆扎,效果不是很理想,继而开始用木头,从此制作模型的热情就一发不可收。
陈洪英的老家是冀州北漳淮乡西南王村,他在回乡省亲的时候,留意到小时候农村里常见的一些日常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渐渐消失了。能不能仿照这些东西的原型制作成模型,使后人能够对历史的生活有个感性认识呢?陈洪英逐渐认识到这是挽救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的大事情,他的心情开始变得凝重。
陈洪英制作的模型主要包括以前农村地区比较常见的日常用具,有生产用的,也有生活用的,所以陈洪英把他制作的模型统称为“农家具”,目前,他已经制作了20余件作品,而他仍然没有停下寻找和仿制的脚步。
为找原型多方奔走
陈洪英正式制作的第一件模型作品是独轮车,当时他凭记忆制作出了第一辆车,可是模型做出来后,看上去总觉得哪儿不对,老伴就提醒他,做模型需要图纸,陈洪英恍然大悟,他四处打听,终于在小寨乡东王村找到一辆旧式的独轮车,量好尺寸,比划好结构,一台缩微型独轮车就跃然纸上了。
扇车是陈洪英儿时记忆里的东西,当时的扇车主要是香油作坊使用,用于去除芝麻里的碎叶,后来工业文明之风也刮到了农村里,新的生产工具机器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扇车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陈洪英费尽周折,才从周村镇安兴村的某户人家的南房里见到了失传已久的扇车,他如获至宝,看构造、量尺寸,终于把老古董复制出来。
在农村地区耕作以畜力为主的时期,耧是播种时的主要工具,后来农村生产力大解放,拖拉机取代了畜力,旧的生产工具耧也逐渐被闲置起来,并在岁月的侵蚀下日渐凋零,踪迹难寻。陈洪英听说城关镇常庄村有户人家还有耧,不顾年老体迈蹬着三轮就去了,对方看他兴趣这么大,慷慨地说,你取走吧,要不我也当劈柴烧掉了。
模仿认真制作严谨
陈洪英做事讲究个认真劲儿,他制作的模型,都是严格按照原型成比例缩小的,即便一些细节也可丁可卯,绝不马虎,更不敷衍。用陈洪英自己的话说,“不做就不做,做就做好,做出来的东西要全面准确,要经得住检验。”
辘轳是以前农村地区最为常见的取水用具,后来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各村的水井也渐渐废弃,井上的辘轳当然更是无处可寻。陈洪英凭记忆制作出了辘轳模型,为了更直观地体现辘轳的价值,他又造出了井的模型,即便是这口井模型,陈洪英也专门找来了如今已不多见的蓝砖,用钢锯条锯成一小块一小块砖块的模样,再仔仔细细砌起来的。
陈洪英制作的模型很真实,严格按照原型成比例缩小,可谓纤毫毕现。他制作的大车,不但帮、辕、厢、撑齐全,就连老式轱辘“瓣”的结构、轱辘上的车钉都不落下,造型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他根据回忆复制出的脚蹬箩模型,不但严格按照榫、卯组织结构,而且用于制造情趣的梆子都存在,看着模型各部位的开合起落,仿佛置身当年热火朝天的馒头作坊。
陈洪英在复原农村地区以前常用的铁犁时,为了真实再现铁犁的铁架结构,他专门用铁丝先弯出尺寸,又找到打铁的照着原样严格按比例缩小打出了铁架结构。旧时的农具有些是弯曲的结构,陈洪英就把木料先在水中煮过,然后照结构的样式固定住,待一段时间结构就定型了,制作出来的模型也更古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