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史洁 摄
一个现象说明
西湖里有大鱼
但是没捕到
记者 史洁
昨天早晨7点多,下着雨,湖面刮着大风,似乎预示着今年的“巨网捕鱼”会特别艰难。7点45分,大网撒下。8点多,渔工慢慢开始收网。
网面渐渐收小,却没有一点鱼儿的动静。大家都急了,眼巴巴地瞧着水面,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上午11点,起网。鱼,少得可怜。
800多米长的大网(一度想用的千米渔网未派上用场),只捕起了几条包头鱼、鲢鱼和鲤鱼,重量不到100斤。
奇怪的是,连小鱼都很少。捕捞队老董说:“这种情况,8年里我只碰到过3次,今年就有两次。上次还好点,至少有几百斤。今天这么少,我真是没想到。如果捕起来的都是小鱼,那证明这里没有大鱼了,现在连小鱼都没有,就是大鱼还有,只是没捕到。”
为什么没有鱼?老董说了三个原因:第一,前一天夜里刮了大风,鱼群都散了,可能去了别的水域。第二,湖面上有很多水鸟飞过,对鱼影响也很大,它们都吓得游开了。第三,有的鱼喜欢躲在深处,天气又冷,收网时间短,大鱼来不及落网。
看来,捕鱼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董也挺惭愧,连说:“明年再来过。”但承诺读者的鱼照样送。昨天最后产生的“鱼王”,是一条刚好10斤重的包头鱼,鱼龄7年。
因为没有捕到一条螺蛳青和大白条,所以,我们猜“鱼王”活动最后按照包头鱼的重量为准。大部分市民期望比较高,猜的都偏重,反而往小里猜的读者,猜中了。读者朱桂凤和陈文娟都猜了10斤,最准。读者吕菁也很厉害,猜了10斤8两,很靠近。
猜得最接近的30位读者,将获得五六斤到七八斤重的西湖鱼一条(因为捕到的鱼不多,不能送再大的了)。你们可以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前往南山路“西湖渔亭”领奖。名单如下:
朱桂凤、陈文娟、吕菁、陈慧娟、林刚、陈力琴、陈建新、陈凝、李光华、邹建强、王朝进、乐子垚、马启伟、王文松、任金芬、陈忠伟、应俊、卞卫红、张飞群、费德芳、孟佳琦、孙桂凤、袁霞、杜铁安、杜铁全、施香娟、周敏儿、孟树信、董玉坤、李奇峰。
另外,参与“家有喜事”推荐的5户家庭获得参与奖,也奖大鱼一条,名单如下:
钟光宏、方凌燕、潘玉珍、朱关松、杨大妈(电话号码为****0565)。
请大家在今天上午10点过后去拿,截止到16日下午5点。祝大年年年有“鱼”。
本次派对感谢西湖水域管理处西湖捕捞队的支持。
把西湖鱼送到上海
让98岁的老奶奶品品西湖的味道
“西湖鱼王”送到读者家,这户人家最打动人的是很有孝心
本报讯(记者史洁)昨天,“巨网捕鱼”的新“鱼王”产生了,是一条重10斤的包头鱼。虽然比起往年的“鱼王”来,分量算轻的,但依然表达了我们对读者一片心意,可谓“礼轻情义重”。
下午,我们就把“鱼王”送进了读者金晓红大姐的家里。2006年她家的喜事很多,搬了新房,娶了新媳妇,98岁的婆婆高寿,家庭和睦又有孝心。“今年过年,我和儿子、儿媳妇、老伴要去上海看我婆婆,婆婆的生日正好是正月里。我要把西湖鱼带到上海去,让上海人尝尝我们西湖的鱼王。”金大姐特别高兴。
金大姐没想到自己得了“鱼王”,连声说:“没想到我的运气这么好,谢谢杭报了!”金大姐做鱼很有心得,马上,连包头鱼要怎么烧都想好了——鱼头拿来炖汤,给儿子、媳妇补一补。鱼身做成熏鱼,鱼尾巴红烧最好吃了。
金大姐一家都喜欢吃鱼,家里一年四季鱼虾不断。金大姐说:“我们老杭州最喜欢吃西湖鱼了,味道特别鲜。早两年,西湖鱼还有泥土味,要养两天再吃的,现在泥土味也没有了。就算比菜场里卖得贵一点,我也觉得很值!”金大姐以前经过渔亭都会买一条包头鱼或者白条,“很俏的,到下午就卖完了,去晚了根本买不到。”在渔亭买的鱼一般三四斤,“像今天这么大的鱼,我们家里还是第一次吃呢。”
金大姐还有个特别创意,打算把在上海的年夜饭做成一个“全鱼宴”——除了西湖的熏鱼,还有黄鱼、墨鱼,保管叫上海的亲戚吃得津津有味。
说起住在上海徐家汇天平路的98岁的婆婆,金大姐特别自豪:“婆婆生活全部自理,五脏六腑没有一点毛病。我们真希望她能平平安安活过100岁。”前两年,婆婆身子骨好,还经常到杭州来玩,很喜欢吃楼外楼的西湖醋鱼。今年过年,正好是她98岁的生日,金大姐特别准备了西湖熏鱼让她尝尝,回味一下西湖的味道。
“到了四五月份,杭州暖和了,西湖边的风吹起来不冷的时候,我们要把婆婆接到杭州来小住,到时候,我肯定要再买西湖鱼,做给她吃。”金大姐真是个孝顺的儿媳妇。
她最后笑着说:“现在杭报越办越活了,感觉和老百姓的生活很贴近,看看报纸就能得到很多信息,而且我们还能参与很多活动。谢谢杭报,在今年一开年,就给我带来这么大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