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郑必坚论集》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发来贺信,苏荣、胡德平、龚育之、李君如、李忠杰、石仲泉、吴建民、马振纲、刘吉、王庭大、赵德润等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踊跃发言。
一、《论集》在理论探索上的贡献
与会同志认为,《郑必坚论集》不仅凝聚了作者个人20多年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他的学术造诣,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部《论集》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党领导广大理论工作者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说,在20世纪80年代,郑必坚同志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所引发的全国各个方面大变动的现实出发,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再认识等重要论断的提出作出了贡献;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党的十五大前后,他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主题,研究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在本世纪之初,他围绕“经济全球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对提出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重要论断作出了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他针对国际上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的杂音,就如何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作了十分全面的阐述,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
郑必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党的理论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理论家,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赵德润说,《论集》是郑必坚同志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真实记录。《论集》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党和国家的命运;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了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贴近时代,服务人民,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学习他的文章可以感受到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党的理论家的气魄和胆识。他的强烈使命感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论集》的理论风采
与会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郑必坚的理论品格、文字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文章立意很高,思路开阔;语言风格也别具一格,不落俗套。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说,《论集》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必坚同志把自己论集的副标题题为《关于历史机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道路》就是一个明证。论集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贯穿了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思维、方法和语言。比如,自马克思逝世后15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可谓眼花缭乱。如果随便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太容易了,但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把握全局,在这个基础上,个别、典型的事例才是真正科学的论据。《论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展现了他把握大局的才华。三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品格。《论集》中有许多理论创新,使人耳目一新。一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一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都值得花足够的时间读一读这部论集。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改革开放28年来,在一系列重要的时刻、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上,必坚同志都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和有价值的思想理论观点。他的特点,不是做学究式的论证和考据,而是以宏大的视野,分析和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新动向、新态势,据以提出作为一个党、一个国家怎样应对的战略思路,并提出有关这些机遇、挑战和应对之策的论断性的理论观点。他的文章,读之,往往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气势,并被引领着提升思考和认识的境界。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必坚同志的文章很不一样。他的若干有重要影响的文章,即使将名字匿去,读着读着就能辨认出来。他的个人文风,在我看来,有这么三大特别之处:一是宏观性。我每每读他的文章,总感到有大气派、宽视野、高屋建瓴的风格。二是雄辩性。他的文章一般有很强的针对性,立论明确,论述清晰,逻辑严密,有难以驳倒之气势。三是概要性。他的文章往往是要言不繁,简略概论,涵盖面广,涉及内容多,甚至是由一个论断、一个论断组成的论断链演绎成章。
三、《论集》的世界眼光
与会同志谈到,郑必坚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非常注意世界眼光和国际背景。《论集》的最后一部分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一系列文章,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战略的论述,而且是从国际和国内相统一的角度对中国发展战略、中国发展道路所作的论述。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龚育之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已经持续二十多年的历史性的崛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在全世界也引起注意和惊呼。这中间出现了两种论调。一种是中国威胁论,一种是中国崩溃论。针对国际上这两种论调,郑必坚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作了有分量的说明、解释、论证、申述:中国的发展,尽管还面临许多困难,但是,中国崩溃论是荒唐的、无稽的;现代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决心,是历史的必然,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的;而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崛起的中国不走近代后兴大国的战争之路、扩张之路、侵略之路、霸权之路,必然要而且只能走和平之路、合作之路、互利之路、共赢之路。前一条路,根本走不通,后一条路,则不仅是中国的主观愿望,而且是由国际局势、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客观需要。中国现在确立的路线,中国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农业战略、能源战略、资源战略、人口战略、环境战略、军事战略、外交战略……都是为了把握21世纪前20年以至于前半个世纪能够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有些同志说道,这部《论集》对他们所从事的外交和国际问题研究,提供了诸多重要启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纲说,我重点研读了《论集》中与我的工作相关的文章。我觉得郑必坚同志不是单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处处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利益讲话立言,反映出一个共产党人理论家的坚定政治信念和立场。他力图从大的范畴和新的角度,对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解释,探索一些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问题。我在英国工作的时候,他应邀到伦敦的皇家国际研究所作过一次演讲。他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基本同步的观点,受到与会者的重视。过去我在观察分析形势时,常常是把两者隔离开,比较孤立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发展,因而对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认识比较肤浅。结合他的观点看问题,我觉得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看我国的机遇和挑战,思路就开阔了,认识上也就更加主动。论集中许多文章还反映出他的前瞻性思维。举一个例子,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首先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但早在1988年10月,郑必坚同志就深刻阐述过这个问题。他提出“文化力量就是一种重要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读这篇文章,我们更能够体会到这一观点是多么前瞻,多么深刻呀!
四、《论集》的理论思维特点
这部《论集》的理论思维有些什么特点呢?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我在读《论集》的时候,总是在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一些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必坚同志在中央党校工作时为党校设计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正是他的理论思维的特点。“一个中心”,即在理论工作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而不能偏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样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他在理论工作中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价值取向和原则立场。这是他的理论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四个方面”,即在理论工作中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而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务实的战略思维能力,还要培育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的党性修养。我以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他把“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熔于一炉并融为一体的思维方法。
李忠杰说,“党的理论家”,这就是我对必坚同志的印象和评价。正因为他始终以相当的思想高度,思考中国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所以才能够经常提出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也才能对党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做出重要的贡献。中国需要多几个这样的理论家。(记者 倪迅)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