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保卫春节的呼声又见诸各媒体,让国人内心再次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忧虑。
曾几何时,我们忽然发现,祖辈们欢天喜地过了几千年的春节,到了我们这儿,好象不是那么回事儿了。看看这些年,北京有多少人记得厂甸的庙会?天津有多少人会买杨柳青的年画?东北又有多少人扭起了红彤彤的大秧歌?就拿咱们长沙来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的老规矩,如今太多人恐怕是闻所未闻。
我们需要的是拯救中国年俗文化的方法和手段。春节,不是我们与他国在文化领域争风较劲,也不仅仅是滞留于博物馆和线装书之中的老古董。她是能够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的优秀传统之一,而传统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得以弘扬的,脱离了对传统的深入认识和积极实践,她也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日渐式微亦是必然。可见,春节“申遗”保留的只是一个文化符号,后人也未必一定能从中体味出春节的温馨和快乐。
春节文化精神在于和谐吉祥:人际关系方面体现着尊老爱幼,彬彬有礼,团结和睦,洋溢着亲情、友情。而贴春联、放鞭炮、逛庙会、赏花灯,这种种的风俗习惯,则充盈着求吉迎祥、普天同乐、天人和谐的气氛。古为今用,年俗文化的内涵实际上就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资源。
当全球商业化的影响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我们如何将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怎样才能使中国在国富民强的同时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国?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问号。我们应该思考:拿什么来拯救春节?(作者系中山路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