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八支队常年守护在新藏公路。
武警八支队在新藏公路。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春节前夕,一辆辆满载着乘客或给养的汽车,在雪域高原的“天路”——新藏公路上安然驶过。每当经过一段段插着猎猎红旗的路段,司机们都会放慢车速、长鸣汽笛,向路旁正驾驶着推土机、铲车紧张作业的武警官兵们致敬。
2002年4月,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武警交通八支队正式组建,挺进阿里,担负起新藏公路从界山达坂到西藏拉孜1375公里的道路养护保通任务。
这曾是一条“死亡之路”:气候恶劣,空气稀薄,野狼成群,全年平均通车不足6个月,塌方事故频发,是全国唯一没有路基的国道。
然而,这条“离天最近的道路”,却是整个藏北高原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是西藏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为了这条“生命线”的畅通,没有任何高原生存经验的八支队的官兵,住进散发着浓膻味的土坯羊圈,喝着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的泥水,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劳动。官兵们的脸庞被刺骨的寒风吹裂了,衣裤被汗水浸湿又被烈日烤干,但他们决心用血肉之躯守护这条“天路”。
第一次向新藏公路的任务区域开进中,部队在界山达坂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气温骤降到零下28摄氏度,所有官兵都嘴唇青紫、头痛眼花、胸闷呕吐,有的甚至昏迷过去。战士黄帅不幸被急性肺水肿击倒,弥留之际,他对战友们说:“把我埋在新藏公路的零公里处吧,我要看着新藏公路始终畅通!”战士王庆亚在翻越“死人沟”时因缺氧而昏迷,部队准备把他送下山,可他苏醒后硬是不肯后撤:“我是军人,我的战场在新藏公路!”
为尽快修复道路,官兵们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连续战斗10多天,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推土机操作手柴秀国连续32个小时驾驶机械施工,最终晕倒在方向盘上。工程股长曹翠莲昼夜赶工设计,检查工程质量,头发脱落,体重由原来的65公斤减到44公斤……就这样,他们提前45天打通道路。通车时,官兵们泣不成声:“为了新藏公路的畅通,我们吃什么苦都值!”
记者从西藏交通厅了解到,5年间,在武警交通八支队的养护下,新藏公路界山达坂、多玛沟、日松桥、门士沟等多处长年翻浆、断通路段得到彻底整治,实现全年不阻断通车,公路好路率由接养前不到10%提升到51%。
记者在新藏公路沿线看到,每隔50多公里就立着一块写有汉藏两种文字的标示牌。而在所有岔道口及易发生泥石流、洪水和雪灾的危险地段,也立有醒目的警示标志。沿着由近千块用反光材料制成的标示牌一路走下去,不论白天黑夜,都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据武警交通八支队支队长邢秀银介绍,在新藏公路西藏段上,每隔100多公里就有一个由官兵设立的紧急救助站,救助站里配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各种药品、医疗器械,义务为过往旅客、行人提供医疗保障。
2007年初,阿里地区遭遇特大暴风雪袭击,新藏公路门士至巴尔路段被1米多深的积雪封堵,近百台军地车辆和200余名过往群众被困,八支队紧急出动抢险突击队和百余台专业机械进行营救。
高寒缺氧和暴风雪给抢险带来很大困难。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不少官兵因缺氧头痛欲裂。因高原反应耳鼻流血的推雪机操作手杨勇,用棉球塞住继续驾驶;中队长焦世周身患感冒,随时会引发肺、脑水肿而危及生命,可他还是把军大衣塞给了被困群众……官兵们顶风冒雪,为受困群众送衣、送饭、送药,把被困车辆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武警交通八支队政委姜云生对记者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官兵们参加雪毁、水毁、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等抢险救灾150次,解救被困车辆近1150辆,抢通道路累计1600多公里,解救遇险群众3200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8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