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专项救助基金兑现“法律白条”
关注地方两会法制网记者 韩萍
在刚刚结束的青海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建青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执行专项救助制度保障特困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提案。呼吁该省有关部门尽快建立“设立专项基金救助法院执行中的特困群体”制度。
李建青提出,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大量民商事纠纷越来越多地以诉讼的形式涌入司法领域。当事人不仅通过诉讼请求法院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更要求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强制力实现其合法权益。执行工作作为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终司法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作用。由于法律规定不够完善,社会诚信缺失,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干扰,被执行人法制意识淡薄等原因,执行难已成为多年困扰法院工作的难题和全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执行难主要表现在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的财产难动。
记者了解到,去年,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对历年来的执行案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一年以上的3844件未结案件中,因被执行人确不具备履行能力的占81.4%。据统计,到2006年底,青海由于被执行人不能履行造成申请人为特困群体的案件有137件,总标的为552.91万元。对此,李建青委员认为,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在个案层面上损害的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上讲,损害的是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损害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和法治的信心,严重影响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在采访中,她一再强调,解决执行难,是维护法律尊严、弘扬法制精神,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年来,青海省人大、青海省委政法委和青海省法院通过出台决定、对重大、疑难案件挂牌督办、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解决执行难问题,但由于执行难成因复杂,历时已久,仅靠法院自身无法彻底解决,特别是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状况对全省法院执行工作的负面影响甚大。
基于上述情况,她建议,青海省应尽快建立“设立专项基金救助法院执行中的特困群体”制度,即以各级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每年共同筹集一部分资金帮助执行案件中的特困群体。救助可针对两类案件(一是诉求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二是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交通肇事赔偿、民事伤害赔偿和其他民事赔偿案件)中由于被执行人服刑、下岗、重病、残疾或企业破产、经营困难等原因,确实没有履行能力,致使申请执行人生活极度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有权通过执行法院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部分临时应急救助资金或享受城乡低保待遇,以解燃眉之急,帮助其渡过难关,体现法律的正义性和人文主义,保护其合法权利,全面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和发展。
法制网西宁2月14日电(责任编辑:王芳)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