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把脉婚姻,构筑和谐

  本网专稿 谢绝转载 违者必究

  摘要

  :家庭婚姻问题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从事家庭婚姻问题研究工作多年的心理学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出来,为促进更多婚姻家庭的和睦和谐献计献策。

在工作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解决婚外恋、性格缺陷、家庭暴力、婆媳关系、第三者插足、平淡婚姻、无性婚姻、老年婚变等等方面的办法,效果是明显的,凡响也很强烈。限于篇幅等原因我只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重点是婚外恋、性格缺陷、家庭暴力和婆媳关系。运用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并结合心理学等综合学科来解决婚姻家庭问题应该是个不错的尝试,本文在对部分婚姻家庭问题做出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和方法,主要针对心理层面,应该说还不太系统和完善,但围绕健全人格、改善人格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婚姻和家庭的健康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和方向,我们将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世界上没有失败的婚姻家庭,只有失败的人,所有出现问题的婚姻家庭都反映出人的本质。——福斯迪克

  人格决定人的一生,无论是身心健康还是家庭与婚姻的健康。——宋家玉

  关于人生的路,泰戈尔曾经说过:“人们自古以来,在这条路上行走着,然而,路确实是坎坷不平、逶迤曲折、无边无际,它有无数的分支,充满着欢乐、痛苦、艰险,但那就是人生的道路。”

  其实婚姻家庭就是人生旅途上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会面对这个或许甜蜜或许生涩或许幸福或许困惑的人生之路。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婚姻感受或家庭体验呢?原因应该是很复杂的,一两句话概括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带有不同社会和生物属性的人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造就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婚姻家庭形态。有些形态是顺应自然的,那么它就会很和谐很顺畅,有些形态是背离自然的,那它就要出现问题甚至遭受磨难。

  通过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研究,我发现婚姻家庭问题往往和人的个性以及人格特质有关,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往往是夫妻以及家庭诸成员都有良好的个性基础或比较健全的人格特质。而出现问题的婚姻家庭往往是夫妻双方或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方在个性或人格的某些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问题,这些不足和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或者婚姻关系。要想调整和改善这些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应该针对不足的人格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只有解决了人格方面的不足,才能最终解决婚姻家庭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内层和表面,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正像美国著名的牧师福斯迪克所说:“世界上没有失败的婚姻和家庭,只有失败的人,所有婚姻和家庭出现的问题都反映出人的本质。”

  作为一个从事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十几年来我致力于健康婚姻和谐家庭的协调维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每当一对对濒临破碎的婚姻和家庭在我的精心疏导下起死回生破镜重圆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激动,那种感觉是一种沁人肺腑的满足和幸福。

  一、“禁色三步法”给婚外恋戴上紧箍咒

  “婚外恋”是现代婚姻家庭关系的头号杀手,这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多少原本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就是受到它的侵害而支离破碎。如果是因为婚姻家庭关系的严重矛盾而引发的婚外情婚外恋还尚可理解,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婚外恋都是因为贪婪、纵欲和好色引起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即便是在当今相当宽容和崇尚自由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现象也不能不遭到唾弃和谴责,到是那些遭受创伤的婚姻家庭受害者倍受同情和怜悯,她(他)们几乎成了情感伤害和婚姻悲剧的代言人。社会虽然同情她(他)们,但对“真正元凶”似乎又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伦理、社会或法律问题,而是与本能、本性等等人性相关的人之本性问题。

  一位漂亮贤淑的中年女性找我咨询,她的家庭因丈夫的婚外恋亮起了红灯,在这之前他们的婚姻很和谐很美满,至少妻子是这种感觉,她经常自豪地说:“谁的婚姻出了问题,我们的婚姻也不会,因为我最了解我的老公,他是真心爱我的,我们的感情没有丝毫的瑕疵。”

  但就是这样一种“真爱”和“真感情”,妻子还是被丈夫的婚外恋击倒了,要不是因为孩子,她真想一死了之,因为她无法承受这种打击,整日以泪洗面悲痛欲绝。

  这位女性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几乎是所有深受婚外恋婚外情影响的一个缩影。当我们从两性性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和分析异性关系的时候,她才明白原来男性和女性在性意识和性观念上是有差别的,比如男性的性本能是以外显、攻击、占有为前提,而女性恰恰相反,是以内敛、怕攻击、反占有为特点的;男性的性能量释放过程必须借助于性行为,哪怕是同性性行为或自慰,而女性则是多元化的,有时甚至是悄悄话、拥抱、抚摩等爱抚方式都可以帮助女性消除困顿解除“烦恼”;婚姻和家庭对男性来讲就像是一个牢笼,他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外面,去欣赏和憧憬外面的芬芳世界花花绿绿,而女性则把婚姻和家庭视为一个堡垒,她会关闭所有的“门窗”,尽情地去享受两人的世界,不愿受到外界的干扰。两性的不同性心理会对两性的性态度和性观念产生影响,男性喜欢拿自己的性意识揣测女性的性意识,而女性同样也习惯拿女性的性意识去揣测男性的性意识,这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女性朋友,她本能地认为自己的婚姻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原因就在于她对其他异性没有别的想法,就把自己的性意识嫁接到了丈夫的身上,认为丈夫也和自己一样对其他异性不会动情有想法。怀有这种认知的女性经常会自豪地说:“谁的婚姻出了问题,我们的婚姻也不会,我最了解我的老公。”然而,当她们被噩梦惊醒的时候,她们才发现是“愚蠢”的自己上了当,从而会得出“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等等悖论和假想;第二种情况是很多男性朋友善于把自己的性意识强加在女性身上,他们错误的认为自己对女性有冲动有要求,女性也就和自己一样对男性有冲动有要求,所以在一定的场合面对异性的时候,他们会想入非非丑态百出。

  上面的那位女性所遇到的问题,责任并不在她,是她的丈夫,但外人也好、单位也好对其丈夫又能怎样呢!这是批评、教育、劝诱能解决得了的吗!值得欣慰的是当这类“好色”之徒面对心理咨询的时候,他们还真有点“瓮中之鳖”“狱中之虏”的感觉。

  我们解决这类问题先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说人有各种欲望也在情理之中,欲望这东西本来就说不清楚它是对还是错,既然是本能本性的东西,就不好用对或者错去考量它。但欲望和行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有性的欲望没有错,但如果选则了不合适的性对象,提出了不合理的性要求,实施了不合法的性行为,那就有对错之分了,严重的话还可能会触犯法律,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针对贪欲好色的婚外恋制造者,我提出了一套避免婚外恋婚外情的“禁色三步法”,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一步,当遇到一位令自己心动的异性时,先想清楚有没有想要接近对方的欲望,这种接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接近,做为已有家室的人,是否有“涉鲜”的念头?还要搞清楚是否有吸引对方注意的愿望?第一步的意义在于先意识在潜意识之前,或者说用觉悟的意识压制本能的动机,它能有效地抑制本能带来的冲动。

  有些人在异性面前表现欲很强,像条件反射,一遇到适宜的异性便情绪高涨。应该说有这一“嗜好”的人是应该多加些注意的,他们出问题的机率相对较高。这种人要随时提醒自己,注意情绪变化,多给自己设置“障碍”提出问题,强迫自己去思考和回答。

  第二步要强调男女之间的性心理差异,明晰双方的不同需求,知道冲动带来的严重后果。第二步的意义在于理性分析先于感性认识,用理性思维压制感性直觉,它能快速抑制冲动,起到缓解欲望的作用。

  男女性心理差异的思考和双方不同需求的分析会使当事人由糊涂变清楚。自己有性的需求,对方未必和自己一样。自己希望得到对方,而对方未必想栖身自己。行为一旦过失,后果无法挽回,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责任与灾难自己能否承受?这是一种调整心境的手段,会使当事人变感性为理性,变冲动为内省,欲望强度会随之降低。

  第三步是强化思考双方的“实际心理承受能力”,不要被假像所蒙蔽。认清双方的热情可能是假像,某种默契也可能是假像。彼此的吸引是有条件的,不同的需求才是真正的目的和动机。要清楚越轨一步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自己有没有能力承受,一时的快乐,可能铸就一生的痛苦。这一步的意义在于区分真实和假像,认清虚实和幻想,它能进一步扼制事态的发展,减轻躁动的错觉和虚幻的热情与冲动。

  这三步连续做下来,一般的冲动都能得到有效的扼制,使人基本上恢复到正常。这套办法对捍卫婚姻维护家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许多人在关键的时候就是靠它赢得了自尊、自重和自爱。

  二、“抑怒三步法”缓和矛盾规避冲突

  家庭婚姻关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问题是性格缺陷引发的情绪失控等矛盾冲突,这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又一大障碍,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在人格性格的再造和矫正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性格缺陷的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有遗传的因素,也有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还有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等等方面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特质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老百姓常说的“山能改,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性格缺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比较常见的有脾气暴躁、偏执好强、易发火动怒、做事没长性、人特情绪化、看待事物非黑即白、非左即右、好走极端、人际关系较差、不善交往、敏感内向等等,这些缺陷是人格障碍的典型症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存在这些缺陷的朋友往往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家庭和婚姻关系就更不用说了,遇到一点小事件他们也会火冒三丈雷霆大发,他们从来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主观武断专横跋扈。有时一顿无名火发完之后他们也会感到后悔,但影响已经造成了,后果无法挽回。这种人常常把人得罪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总是以心是好的、出发点不坏来宽慰自己,他们永远都意识不到是自己的性格缺陷给婚姻、家庭、同事和朋友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只管自己“痛快”不顾他人感受。

  对于这类朋友,为了有效地规避应激事件,降低动怒强度,减少矛盾冲突,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也总结了一套办法,取名“抑怒三步法”。

  第一步,是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在介绍第一步的时候,需要详细地介绍一个看似简单的例子。甲乙两个人做爬山的游戏,甲在山下,乙在山上,我们给甲乙两人同时发出指令让他们平视前方,回答分别看到了什么。两个人回答不同,山下的甲说眼前是一片树林或是一排房子,山上的乙说眼前是高楼大厦、城市美景尽收眼底。到底甲和乙谁说的对呢?毋容置疑,甲乙都对,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对同一个问题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不明白这个角度差异的话,甲乙会为此争论起来,甲说乙不对,乙说甲不对,他们都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自己是对的,但他们就是没有想到对方的观点也是正确的。

  “登高望远”这种简单的道理想必没有人不懂得,也没有人会犯这种幼稚的视角错误。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例子所反映出的现象却是比比皆是,几乎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无论是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还是工作关系,对于同一个应激事件,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观点、不同的反应。每个人的观点都受其位置、处境、思想或情感等等方面的左右,也会受到个人的文化素养、受教育程度、成长背景、阅历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所有这些复杂的因素都会左右着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应激事件产生不同的意见、观点和看法。有些人只承认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排斥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这不正犯了山上山下甲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幼稚错误吗!自己的观点就自己的处境、位置、观念和立场而言是对的,但为什么就一定要否定别人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呢?自己了解对方的处境、位置、观念和立场吗?自己站在山下看到眼前的树林没有错,但为什么非要让站在山上的人也要承认他们的眼前也是树林呢?这种强加与人的意识和观念合理吗?

  对于性格有缺陷的朋友来讲,他们的主观意识相当强烈,无论处理何种关系应付何种事件,他们习惯于主观臆断,完全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处理和判断问题,结果造成了许多误会和麻烦,给亲人、家庭、同事或朋友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伤害。这部分人的突出特点就是性格急脾气大,不管跟谁发生应激事件马上就会大发雷霆失去控制。

  我的“抑怒三步法”的第一步,就是让拥有这种性格的朋友无论在与谁发生应激事件的时候,首先考虑“山上山下”的例子,要明白自己和对方在同一个事件上的观点可能会是不一样的,这非常正常,就是因为两个人的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绝对不能犯“我看到的是树”,也必须让别人承认“他看到的也必须是树”这种幼稚的错误。这样以来会直接规避冲突的形成和矛盾的升级,使即将点燃的怒火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一步可以称之为“山上山下看问题”。

  第二步,回忆少儿时期的不和谐境遇。

  每个性格缺陷者几乎在少年时期都曾遭遇过不公正不和谐的境遇,情况可能是五花八门因人而异的,但多数情况下都曾遇到过来自家庭或者其他关系人的不明就里的严厉训斥,甚至是暴力惩罚,往往有一两次事件是记忆犹新的,而且多数情况下令当事人感觉十分委屈和冤枉,因为自己当时遭受到的训诫或暴打是毫无理由毫无道理的,只是家长一时性急不分青红皂白先训一顿、揍一顿再说。虽然事情很小微不足道,但烙印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记忆是永久的深刻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这些记忆还会自觉不自觉的徜徉在他们的印象当中,给他们的精神带来影响。现在的问题是当这部分人与他人引发争议产生矛盾的时候,受其性格的影响他们也会不分青红皂白先冲对方大发一通大闹一场,弄得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结果也同样给别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和伤害。第二步就是要在脾气发作的同时,迅速地强制自己回忆童年时期曾遭受过的不公正待遇。这种回忆虽然是强迫性的,但它的效果相当的好,而且需要持续联想现在的自己就是当年对自己施以暴力的关系人,现在的对方就是当年的自己,结论很快就出来了,自己正在重演儿时的经历,而且正在扮演给别人造成终生伤害令别人记恨一辈子的“施虐者”。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无端暴怒别人一定是一头雾水,和儿时自己的感受一样,对方一定是十分冤枉和委屈。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呢?儿时曾受过的伤害为什么要通过自己再转嫁给别人呢?这一步的作用是在提取回忆的过程中,使原本强烈冲动的攻击意识很快地转换成被动理性的防御意识,而且成功地置换了自己的位置,能够让本人由糊涂变得清醒,由感性变得理性,由主动进攻变成被动防守,为避免冲突减少伤害防止冲动设置了一条人为的屏障。第二步也可以称之为“伤害回忆”。

  第三步,就事论事。

  脾气暴躁、个性偏激的朋友容易在与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瞬间提取许多负面的意识或记忆,有些是与关系人有关的,有些根本与关系人不着边际,但个性偏激的朋友喜欢假想和臆断,他们极易把对方设想成如何如何的坏,如何如何的与自己对立等等,这种观念来源于他们的潜意识,是性格缺陷的一种思维特征,不受他们的主观控制。这时运用第三步方法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臆想强度缩小矛盾范围。所谓“就事论事”就是围绕应激事件本身讨论应激事件,围绕矛盾的本身寻求解决的办法,不要跳出这个圈子,不要把“陈坛旧酿”、“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牵扯进去,所有与应激事件无关的陈年旧帐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缓和,恰恰相反,只能加重和深化当前的问题和矛盾,而且同样会造成对方的尴尬与不解。比如正说着张三突然又牵扯出了李四?正说着孩子又牵扯出了孩子的爷爷奶奶?正说着现在的分歧又牵扯出了三年以前五年以前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如此翻江倒海的胡搅蛮缠是性格偏激者的一大“嗜好”,这种做法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也不可能使问题得到圆满地解决。而就事论事可以有效地遏制问题的泛化,使矛盾的双方始终围绕当前发生的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展开讨论寻求解决。

  如果能做到以上三步,别说是婚姻家庭矛盾,就是一般的工作问题、同事关系、社会交往、人际沟通等等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都会游刃有余的得到解决。“抑怒三步法”应用起来并不困难,应该算是一种比较简单和便于操作的方法,只要遇到应激事件就按这三步做,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祛除“家暴”,挽救婚姻和家庭

  “家庭暴力”是个很龌龊的字眼,没有人愿意提及它,就像躲避瘟神一样人们远远地回避着它,但遗憾的是就有人不幸地被它“擒获”“击中”。对于这些深受暴力影响的家庭来讲他们又陷入了一个更大的灾难。令常人不好理解的是“家暴”当中往往夹杂着“家爱”,是一种爱恨交加的畸形形态,施虐者在施以暴力的时候是满腔怒火满腹仇恨,但暴力过后往往又表现出一种深深地忏悔。平常的时候,施虐者对受害者的关怀和疼爱超出常人,是一般人所不能想象的,但在发作的当口纵有千军万马也阻挡不住他们歇斯底里发作的决心和意志。施虐者们为什么会是如此变态呢?通过对大量实例的研究和分析,我发现,所有“家庭暴力”的施虐者几乎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背景或不良的成长经历,他们或是在父母间严重的暴力氛围中长大,或是从小就受尽父母的暴力侵害,他们的亲子关系和心理成长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以至于成年以后丧失了正常人应该具备的亲属关系的协调能力,把爱和恨的表达“机械”地交织在一起,他们习惯地认为爱就是恨,恨就是爱。

  对家庭暴力的抑制,我提出了一种更简单的“治暴三步法”,对善于施暴的人来说效果很好。

  第一步,自觉规避冲突点,切断应激源。

  暴力倾向者最大的问题是自制力缺乏,这是他们自身缺陷造成的,不可能通过讲道理或提高认知水平来改善其自制力,只能通过强硬的措施帮助其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觉规避冲突点,就是当应激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必须无条件地主动回避矛盾点冲突源。在事件尚处在萌发阶段,还未进一步激化时,当事人实际上已经处在暴怒发作的点火状态,此时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战争”,往后退一步可能就会化险为夷。遗憾的是当事人无法准确的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因此,当家庭关系出现矛盾,尤其是夫妻关系出现争端、意见和分歧时,当事人必须无条件的回避矛盾。无论是远离矛盾场所,还是回避矛盾的对立方,总而言之必须自觉主动地切断应激源。

  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既笨拙又机械的办法呢?原因很简单,暴怒之人发作之前是可控制的,发作之后是不可控制的,要想成功对其进行干预,必须选择在发作之前,提前干预,提前介入。另外,对待理智尚不充分的人,过多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能是徒劳的,有道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满怀绝技也不能对牛弹琴。虽然办法很笨,但到了危机关头却可以力挽狂澜生擒猛牛。再者,对矛盾进行硬性隔离是针对暴力倾向者唯一有效的干预措施,因为他们极易动粗动怒,“釜底抽薪”是最直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只要切断了应激源,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到最低程度。

  第二步,强制转移注意力。

  应激事件发生时,对立双方的注意力都十分的集中,几乎毫无遗漏的集中在矛盾的对立方或冲突焦点上。如果第一步规避失败,或条件不允许当事人即刻回避矛盾,那么,第二步强制转移注意力则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所谓强制转移注意力就是要求有暴力倾向的当事人必须强制自己观察别的事物,考虑别的问题,有意识的转移视线。无论是观察也好思考也好视线转移也好,只要把转移了的注意力固定在新的注意点上,直至产生新的思维、新的意念、新的感觉、新的发现为止,那么原来的注意力就会大为降低,潜在的危险也会随之减轻。

  新的注意力包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移动的、静止的、实物的、虚拟的等等都可以。比如说,无意间抬头看到墙上的一幅画,此时,眼睛就盯住这幅画,从画的外表思考它的寓意,思考它的内涵,尽可能广泛地展开联想。只要由表及里的进行连续性的思维和想象,一定会产生新的感觉和认识,注意就会由瞬间变为长时,注意力的转移就在这种不经意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这一方法看起来很笨拙、很机械、很生硬,但它却有着显著的效果,因为它无须厚重的理性认知做基础,只要机械地执行和操作就行。不雅的是,在实施注意力强化转移的过程中,当事人显得有点儿呆傻,但与暴力事件的发生比起来孰重孰轻,道理应该是明显的。

  第三步用“音乐疗法”强制转移注意力。

  心理治疗中有一种音乐疗法对心理疾患有很好的作用。众所周知,音乐对人的情绪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感染力,无论是何种心境的人一旦欣赏到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都会不由自主的被这种音乐所涤荡所陶醉,这是音乐的魅力之所在。如果前两种方法均未奏效,“音乐疗法”是最后的杀手锏,但这种方法不同于真正意义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音乐疗法,因为当事人没有时间去欣赏音乐,也没有条件去寻找音乐,只能主动的用自己的歌声去替代音乐。做法也很简单,就是撒开欢儿地去唱歌,无论是默唱还是放声的唱,只要强制自己“傻傻的”的唱就行。因为此时只有自己的歌声能够拯救自己的心情,阻止卤莽行径的发生。歌声的力量真的很强大也很神奇,许多有过暴力倾向的人都感慨地说歌声教会了他们如何保全幸福留住爱。

  “家暴”要说彻底远离它真的很难,因为它所受到当事人本性制约的东西很多。“家暴”往往夹带着变异的“家爱”,让人离开也难合也难。当婚姻面对它的时候真的很无奈也很受罪。有时我们也会善意地劝解这样的家庭,为了大家的平安,为了双方的幸福,还是早早的分开为好。

  四、婆媳关系,不是冤家不聚头

  世界上有两种关系最难处,一是厚爹厚妈,二是婆婆跟儿媳妇,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人非要生拉硬扯地往一块拽,难怪有些人觉着别扭。家庭关系中因为婆媳关系闹矛盾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我经常遇到的问题。

  当我面对一个持有“我是嫁给她的儿子,和她儿子过一辈子,和她有什么关系,要不是因为她儿子,我认识她是谁”这种言论的儿媳妇的时候,我会诚恳的回答,没错,是和婆婆的儿子组成了一个家庭,是和婆婆的儿子一生相伴白头偕老,生儿育女私守终身,儿媳妇的观点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遗憾的是儿媳妇没有体会到婆婆的感受,这时我会做一个假设。

  现在我们所有的年轻父母都可以认真地想一下自己对待自己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需要解释吗?应该没有必要,大家的体会都是一样的。自己所努力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孩子,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得培养好孩子,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有个好的出路。更多的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更是走路怕碰着,吃饭怕噎着,暑天怕热着,严寒怕冻着,上学怕学不好,考试怕分不高,有病怕耽误了,长大怕学坏了,总之孩子的一切都牵动着做父母的心。可以说家长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心血和情感要远远的大于父母之爱夫妻之情。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会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因为他是我们生命的传承,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家族责任,祖祖辈辈的梦幻理想,几代人的事业追求,整个家庭光宗耀祖的企及希望。然而当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逐渐一步一步远离父母的时候,尤其是把他的爱一点儿都不保留的给了一个与自己父母没有任何关系的另一个年轻人的时候,能想像的到作为一个母亲此时此刻的失落心境吗?这个年轻人从母亲身边“夺走”的是什么?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孩子吗?不是,是母亲一生的希望,是她全部的“财富”!假如这对年轻人对母亲很尊重很孝顺的话,那样还好,母亲的失落感会很轻很淡。假如不是这样呢?这对年轻人根本没有顾及母亲的感受,甚至是十分轻视母亲的存在,或是干脆就把母亲当成了拦路虎绊脚石,母亲的心境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还会那么坦然的面对那个从她身边把自己的“爱”、自己的希望夺走的年轻人吗?母亲不嫉恨这个年轻人的自私与贪婪吗?不觉得是她(他)“夺走了”自己的至亲至爱并亲手“毁掉”了自己整个家族的幸福吗?

  这是一种置换思考,也叫换位思考,在这样一种思考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地就体验了一把做婆婆的感受,尝试了一下由于年轻人的满不在乎给老年人尤其是公婆们带来的影响和伤害。

  基于以上的体验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儿媳妇真的只与婆婆的儿子有关系吗?是像有些媳妇们说的“我只认识你的儿子,跟你没有任何关系,要不是嫁给了你的儿子,我认识你是谁!”媳妇嫁给了婆婆的儿子,对婆婆意味着什么?真的没有关系?没有影响吗?

  同样是基于以上的感受,年轻的媳妇们不难体会到,无论是否守着公婆动辄就对自己的丈夫或孩子大发雷霆,她们只知道她们的权力,是否也考虑过她们所训斥的对像也正是婆婆公公的血脉、尊严和全部家族的希望,老年人的自尊心往哪里放?他们能从心里对这样的儿媳妇感恩殆尽感激涕零吗?

  还是同样的感受,当婆婆看到自己家族的希望“低三下四”的去服侍恭维凌驾与家族希望之上的“贵妇人”的时候,老年人一生一世的尊严何处摆放!难道媳妇们就不能换一种方式,守着公婆的时候多“伺候伺候”丈夫,背着公婆的时候哪怕成倍的找回来,这是一种多么聪颖智慧的做法,干吗非要反其道而行之,非要置公婆的尊严于不顾呢!

  实际上许多婆媳关系处理得好的儿媳妇,她们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从态度上尊重公婆,确实站在丈夫的角度关心公婆,善待公婆。即便有些违心的成分她们也做的很“虔诚”很到位,她们因此得到了公婆的爱戴和整个家族的信任,最终也赢得了自己家庭的幸福。

  相反当我面对一位视儿媳妇为眼中丁肉中刺,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的婆婆的时候,我会给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家庭?家庭意味着什么?

  一般情况下还是由我来做答,家庭说白了就是男女两个人由婚姻形式组织起来的最小的社会单位,婆婆公公组成的是一个家庭,也可以视为一个大家庭,下面的子女又分别结婚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家庭,大家庭与小家庭之间虽然有血缘上的传承关系,但实际上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家庭单位。母鸡下蛋也是一个组建家庭的过程,公母鸡交配实际上就组成了一个鸡的家庭,母鸡下蛋产子是一个生育后代的过程,母鸡会很细心的孵化照顾自己的幼仔,当幼仔长大成熟后,鸡仔们会很自然的离开父母,分别再与其它的公母鸡交配建立自己的家庭,继续它们的繁衍任务。可以说所有的动物都有这一共性,而只有人类具有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教育幼小的社会品行。人类的感情因素决定了人们的家庭观念和血缘传承意识,这原本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和象征,对整个人类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任何一个家庭都有其建立、发展、兴衰到灭亡的过程,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无一例外。因为一个家庭的存在实际上就是一对男女从结合,不说离婚的情况,到这对男女相继离世的过程,这对男女相继过世也就标志着上述家庭的解体,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完整周期。下面的子女虽然还可以继续居住在原先家庭的居所里面,但这并不代表着原先家庭的继续存在,而是与原先家庭有着一定血缘关系的另一个家庭单位的存在。要说血缘关系在不断的递进传承的话,任何动物实际上都在不断的递进和传承,只不过动物的这种传承关系无法被动物本身所认知,而人类的血缘传承关系被人类自己推崇和强化了。

  这种强化到底意义如何呢?

  积极的意义毋容质疑,它对研究我们人类自己的历史,对于遗传学、生物进化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说这种意义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境。

  是否也有消极的意义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比如说家长对子女的家族传承意识过强容易导致大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矛盾,婆媳关系的矛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公婆过分强调了自己家族血缘的传承关系,忽视了子女成年以后的独立家庭意识,用比较陈旧的种族观念PK现实自然的社会观念,两种意识的碰撞在家庭关系上直接导致了两代人的对立和冲突,这就是对家庭观念的狭义理解和过分强化血缘关系造成的不良后果。另外有些烧香拜祖等迷信活动也是受其消极影响导致的。

  对家庭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改善公婆对子女家庭的理解和尊重,也有助于改善对子女乃至其配偶个人权力的理解和尊重。在这方面对爱情的理解又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个性较强的老年人看不惯年轻人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的生活方式,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年龄代沟和意识差别问题,但有些老年人却把它看成是有伤风化有伤大雅的原则问题,不与理解,更谈不上承认。儿子爱抚媳妇他们看不惯,媳妇关心儿子他们也未必能接受,在他们看来,孩子们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好能和他们一样“铁面无私”“青面獠牙”。

  实际上对孩子们爱的方式的不与理解是婆媳关系紧张的一大诱因。儿子儿媳之间表达爱是他们和睦的象征,无论是儿子关爱媳妇还是媳妇疼爱儿子都是他们恩爱幸福的体现,这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在有些婆婆眼里却成了问题,其实是婆婆的意识观念出了问题。

  第一,婆婆们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感受,过多的还是排斥儿子与媳妇之间所传递的爱,更多的还是希望儿子与自己多传递“爱”,实际上是一种狭隘和自私,潜意识里还是对儿子“感情归属”的妒忌与嫉恨。

  第二,有的婆婆宁愿儿子跟其他的异性亲亲热热,也不愿意看见儿子跟自己的儿媳妇恩恩爱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呢?这些婆婆们还是把媳妇定义成了自己“情感归宿”上的敌人,潜意识中对媳妇“掠走”儿子的感情“耿耿于怀”“嫉恨在心”。对于儿子与其他异性的关系,她们不认为是具有婚姻价值的感情关系。而且儿子感情外溢从一定意义上也是她们寻觅情感补偿的一种外部投射或心理尝试,毕竟儿子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和另一个传承载体,自己的一些本能欲望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与自己有关的生命载体予以补偿和间接实现,从婆婆看待儿子与其他异性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以上两点说明了有些婆婆对于儿子的感情活动持有偏见,从本质上讲还是自己的私欲和自私的情感意识在作怪。许多婆婆并不珍视和尊重儿子和媳妇之间的爱,她们习惯于以她们自身的体会和感悟居高临下地审视这种爱,主观的婆婆们恰恰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她们也曾经有过这种爱,只是年岁已久,尘土和风沙已经掩埋了她们曾经有过的美好记忆,使她们不得不带着一副“退了色的老花镜”来看待儿子和媳妇之间的爱。还有一点是她们不太愿意承认的,那就是媳妇给予她儿子的爱并不亚于她们给予自己儿子的爱,虽然这两种爱性质上有差别,但都同样的炽热深厚。按理说婆婆应该感谢有另外一个人能够和她一样深切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而且是那么的纯洁无瑕,为什么有些婆婆反倒大为不满呢?

  每每谈到这个问题我会给婆婆们打一个比方。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如果此时有另外一个人很喜欢她的孩子,给她的孩子以无私的关怀和爱护,那么这个母亲一定会很感激这个人,为什么?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和丈夫等直系亲属以外,不可能有其他人能够像自己一样如此爱戴自己的孩子。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存在的话,她一定会感激他,无论他是男是女,是老人还是孩子。

  这个假设很好理解,很现实也很合乎情理。但为什么当孩子结婚以后那个假设爱她孩子的人真的出现了,当了婆婆的母亲们却又开始嫉恨起这个深切爱着自己孩子的人呢?我们能不能说这位母亲年长了几岁却糊涂了许多呢?结合上面的分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和谐健康的婚姻与家庭说到底就是人格的和谐与健康,没有健全的人格,很难获得幸福的婚姻和家庭。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为了家庭,也为了社会,让我们一起来把握好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家庭吧!婚姻家庭的幸福不仅对自己很重要,对整个社会同样重要,只有婚姻是幸福的和谐的,才能拥有家庭的幸福与和谐,最终才能构成社会的幸福与和谐,这是一滴水和一片海,一粒米和满粮仓的关系。

  附:作者简介

  作者,宋家玉,男,1962年生于山东济南,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从事科普教育工作。1988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富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系,1998年回国,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和谐婚姻健康家庭俱乐部,专职从事婚姻与家庭问题的研究与咨询,成功挽救了一大批濒临破碎的婚姻与家庭,帮助许多性格缺陷者回归自然解除困顿。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30余万字,最近出版的《把脉婚姻》一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誉为把脉婚姻第一人。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