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我国目前最小的海上油田——渤中34—5成功投产。此前,国际石油界普遍认为,海上油田可采储量小于300万立方米便没有开发价值,渤中34—5油田可采地质储量仅为180万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可开采储量标准。
从弱小到强壮的跨越
渤中34—5油田的成功开发,是中国海油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更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成立25年来,中国海油通过对外合作,着力自主创新,逐步建立了市场化、国际化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了完全自主的海洋油气开发技术、装备和管理能力,油田开发建设的整体能力大幅提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介绍说,“中国海油迄今已有51个油气田投入生产,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近海油气田的开发建设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尤其开发重质稠油油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海油的综合竞争实力也实现了飞速跨越:
——油气产量从1982年的9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4033万吨油当量;销售额从3.94亿元上升到1208亿元;
——利润从零上升到481亿元;
——资产总额从28亿元上升到2500亿元;
——向国家上缴税费从800万元上升至327亿元;
——2006年在中央企业排名中,中国海油总资产排第十一位,销售额排第十三位,利润总额排第四位,成本费用利润率排第二位。
面对这些数字,傅成玉非常清醒:“与跨国巨头比,我们还是小公司,但我们立志高远,一定要逐步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从本土到海外的跨越
中国海油法律部总经理赵利国是中国海油成立后不久分配来的大学生,从普通工作人员到主管对外合作谈判的部门总经理,他对于中国海油的变化感受颇深:“过去我们主要与外国公司谈判在中国近海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现在则是与外国公司谈如何开采其它国家的油气资源。中国海油25年里完成了从本土到国际的跨越。”
目前,中国海油的勘探开发足迹已遍布亚洲、非洲、大洋洲10个国家,海外勘探面积超过70万平方公里。在油公司“走出去”的同时,专业公司也不甘落后。2006年,中海油成功收购了俄罗斯STU公司,海外销售收入增长1.6倍,目前,已在印尼、澳大利亚、西非等1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海油工程在印尼的SES公司项目及KODECO海上油田建设项目上也取得了优异业绩。
从近海到深水的跨越
油气勘探开发能力是一家石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海油在开发近海油气田方面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磨砺,现已进军风险高、投资大、技术复杂的深水领域,并在深水勘探有了收获。中国海油和加拿大哈斯基公司发现的荔湾3-1大气田,成为首个在中国领海内发现的深海油气田。从2002年9月至今,公司已与哈斯基、科麦奇、丹文以及英国燃气等4个国外合作伙伴,签订了7个深水领域的产品分成合同和物探协议。
2006年11月30日,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专项、中国海油第一座深水特大型设备——中国海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启动。这是中国海油与在世界海洋工程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声望的美国F&G公司联合开发、双方共同拥有知识产权的深水钻井平台。据了解,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深水钻井船也只以个位数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油副总工程师曾恒一介绍,未来几年,中国海油将投入上百亿元建造包括深水钻井船、深水铺管起重船在内的多型深水大型装备,并建设自己的深水实验室和作业船队。届时,中国海油可以独立进行深水的勘探开采活动。
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25年来,中国海油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那么,支撑中国海油发展的根基是什么呢?傅成玉说:“我们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到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之中,确保公司发展正确方向;坚持实事求是,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公司特有的竞争优势;坚持改革,不断激发广大员工活力,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按照中国海油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能源供应总量达到1亿吨油当量规模,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资产总量达到4500亿元。中国海油将重点建设好战略规划与管理、持续变革、自主创新、资源整合、风险管理和文化建设6种能力,早日实现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