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15日讯 记者阎晓明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发布的“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及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表明,2005年12月,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5.21,2006年12月达到69.06,包括来京务工人员在内的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是《首都“十一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重要项目。从2005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课题组从研究市民现代文明素质标准入手,比较研究各国奥运举办城市的经验,深入探讨了由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五个领域组成的公共生活领域文明行为规范,确立了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连续两年对10000名市民、1000多位在京居住两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开展问卷调查,并通过对320个公共场所地点、约20万人、18万辆机动车累计1700多小时的现场观测,最后得出300万个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指数。
从测评的数据看,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两项,2006年与2005年相比有较大进步,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在原有较好基础上有小幅增长。
北京市近年来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基础上,围绕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开展了“文明礼仪年”、“礼仪北京、人文奥运”等一系列有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2006年2月起,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430万户北京家庭、50%的来京务工人员受到一定程度的文明礼仪教育,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