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近日被授权发布了吴官正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报告研究部署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其中指出,纪检监察部门将协助有关部门整顿和规范地方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业驻京办事机构,认真开展专项清理,切实加强监管。
整肃驻京办的呼声日炽。就在去年9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制定了一份彻底的整改方案,方案即涉及52家副省级以上政府办事处和大型国企驻京办的整顿和改革。中纪委此番整顿和规范驻京办,无疑正是这一整改方案的延伸与呼应。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中国有多少形形色色的驻京办事机构。但人们确切知道的是,没有哪一个单位或机构像驻京办这样,从一开始设立就带着非常明确的“利益争夺”、“套取资源”的冲动——尽管很多驻京办将自己定位于沟通信息、招商引资等职能,但正如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指出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这也许已是驻京办不必讳言、心照不宣的主要职能所在。
“跑部钱进”的结果是“会‘跑’的孩子有奶吃”,“活络”者获得了蛋糕中最大的那块。仍如李金华所言:“跑是一个足字旁,还有一个包,要带包去跑。”这个“包”有多大呢?去年7月的《瞭望》指出,各地驻京办每年用在疏通关系上的“灰色经费”在200亿元以上。当公关成了资源或利益分配的依据,当“要想富,多跑部”成为一种潜规则,公共财政分配应有的公平与均衡也就无从谈起了。
且不说那个多达200亿的“灰包”装着多少纳税人权利的失落,那些通过公关而获得的财政拔款也大都脱离了正常的监管。去年6月,审计署所作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称,2005年中央预算编入地方预算有3444.27亿元,约占中央实际转移支付7733.65亿元的44.5%,这意味着中央转移支付有一半以上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脱离了人大甚至政府的监督。腐败则成了“跑部钱进”的另一种恶果。
在这种背景下,整肃驻京办已经势在必行。而随着这场整肃风暴渐起,我们对建立更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希望也就愈炽。显然,在中央政府的资源配置权力过大的情形下,在一些部委专门准备了那么一大笔钱“等”着被公关的情形下,即使一举取消了各地驻京办,也必然应运而生另一种公关方式或机构,无非它不再叫“驻京办”罢了。这一切都对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使政府职能归位提出了要求。
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财政制度,一套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需要有听证、质询和表决等程序予以配套。而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上,需要以公开的博弈取代驻京办那种潜规则化的权钱交易。在这样的财政制度之下,公共财政款项不再由某一部委“所有”或掌握,公众对款项的使用也不再没有知情权与发言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财政体系也将直接引起各级政府行为的模式选择。
以整肃驻京办为契机,建立更加务实的公共财政体系,是我们根本期待之所在。在此之下,我们寄望于今后的“驻京办”,能够成为各地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派出机构。这也正是曾经有学者建议的:各级政府“驻京办”在目前应适当拓宽民本内涵,回归其本来面目,在信访、社会协调、解决外来进京人员的困难方面发挥空间更大、含义更广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