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刘江永认为
东海油气田可吸收日资“入股分红”
本报记者 王冲
2月15日,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的新著《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首发式在北京举行。
该书共62万字,涉及中日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在较为敏感的钓鱼岛问题、东海争端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刘教授提出,在有争议海域的油气资源开发,中日两国政府可以考虑制定“共同开发、对等受益”的原则,并据此制定“中日共同开发战略”。在没有争议的地区,中国进行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时,还可以考虑根据需要,按照适当比例接受日本投资,“入股分红”。
刘江永教授认为,通过这样做,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不是不可能得到缓解或最终解决的”,这不仅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东亚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旦形成中日双方事业的命运共同体,与此相关的海上安全合作、开采技术合作等合作领域将随之扩大。这对中日双方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刘江永在书中写道。
当然,刘江永教授的新著并不仅仅限于东海问题,他所关注的是中日政治关系如何影响经济关系。
刘教授认为,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出现是结构性矛盾,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在首发式上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刘教授认为中日目前政治关系“冷而回暖”,经济关系“温而趋冷”,政治关系回暖并没有带来经济关系的趋热,这是因为政治和经济是不同步的,经济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刘教授说,中日政治关系的主要障碍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现在这个问题表面上有了改善,但本质矛盾没有解决。目前,安倍首相虽然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但日本不久前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并酝酿修宪,从而引发亚洲邻国的担忧。刘教授认为,这虽然是日本的内政,但如果当前的修宪草案完全通过,会对中日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说,这还需要日本的国会和民众来决定。”刘江永说。
这本书集中就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日关系出现的“政冷经热”矛盾现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重点分析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对未来中日关系前景的预测,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与策略,供中日两国决策者和所有关心中日关系的人士参考。
刘教授认为,解决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结构性矛盾有赖于中日双方的努力。中方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急于求成,一厢情愿,而是需要着眼21世纪,制定一项今后10年至15年的对日综合战略。
在“建议与结论”一章,刘江永提出了中国可取的政策选择。他认为,中国政府可考虑制定“三程战略”,即近程、中程和远程目标,以及改善中日关系的路线图。
第一,近程目标可巩固安倍访华成果,争取通过2007年中国总理、国防部长访日,加强同日本各界的交往,为中日关系中长期的改善奠定基础;第二,中程目标可着眼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和中日联合宣言发表10周年,大力促进中日两国民间,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的友好交往,为未来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培养接班人;第三,远程目标着眼于本世纪头20年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可谋求加强中日“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防止2015年之后出现美日联手对话战略格局。
“今后如能以此类推,中日关系便可能每5年形成一次友好的热潮。”刘江永教授认为。
刘江永教授出生于1953年,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关系、世界政治与经济、国际安全、日本与东亚问题。1994年获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目前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任教。
本报北京2月15日电
(责任编辑:刘娅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