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淦荣与沙安之相敬相爱已有50余年。谢春年 摄
沙安之,12岁时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用自己喂养的一条军犬炸毁入侵德军的一辆坦克;23岁时她成为苏联最高级别的朗诵演员,曾经三次为斯大林演出;她翻译、著述、审订的俄文书稿多达1500多万字,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俄语翻译、播音员和教师。由于她的传奇和成就,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等竞相采访报道她。
昨日是沙安之教授与丈夫张淦荣的50周年金婚纪念日,78岁的沙老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和丈夫艰难时期的爱情故事。
爱情从游西湖开始
1955年,沙安之以苏联专家的身份回国,不久后被安排到浙江大学为进修的俄语教师们讲课。由于长期生活在苏联,沙安之刚回国时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汉语,为此组织上安排了当时浙江大学外语系一位年轻人张淦荣协助她工作,双方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产生了好感。
几个月之后的一天,浙大组织一班年轻人游览西湖。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同伴们都跑着下山了,而沙安之和张淦荣两人仍有说不完的话。为了防雨,沙安之将自己带的雨衣罩在两个人的头上,两个人的爱情火花从此开始。
领了三张结婚证
1957年,沙安之与张淦荣准备结婚,他们到了当时苏联在上海的领事馆,领到了一张结婚证,沙安之问:“只有一张吗?”发证的人说:“你们两个人结合,当然用一张了。”从上海回来后,父母说,这苏联的结婚证全是俄文,谁看得懂?既然在中国,就要领中国结婚证。于是,两人又去政府申请中国的结婚证,工作人员给他们每人一个粉红色的结婚证。沙安之又问:“为什么要发两张呢?”工作人员说:“你们是两个人结婚,当然发两张了。”
毅然放弃苏联国籍
沙安之结婚后不久,父母就被划为右派。在帅妈妈(帅孟奇)的安排下,沙安之与丈夫开始培训俄语播音员,审阅所有的俄文稿,作口头翻译。两个女儿在北京先后出生。1963年,沙安之没有了工作,张淦荣也被安排为下放干部。
就在此时,苏联大使馆来做沙安之的工作,许以宽敞的房子和高工资,让她回苏联,并允许她携丈夫与孩子一起去。沙安之说,我不是一只要从即将沉没的古老大船上逃走的老鼠,我的祖国这么困难,我不能走。她断然拒绝了,并于1963年底,办理了放弃苏联国籍的手续。此后的15年,沙安之一直是个无国籍的人。
在湖南的数十年岁月
1963年,沙安之与丈夫带着孩子和老人一家来到湖南,湖南师范学院将她和丈夫安排在外语系任教。10多年的艰苦岁月过去了,1978年后沙安之获得了中国国籍;差不多同时,沙安之被评为外语系的教授。
因为耽误了十多年,夫妻两人都用加倍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有时甚至连续几天通宵不休息。他们一起参与了5部词典的编纂工作。
丈夫患了糖尿病需要精心护理,沙安之从医生和护士那儿学到了检测糖尿病的方法,并看了大量这方面的书籍,如今她对丈夫的病情测得非常准——每天进行四次检测,而且要配胰岛素,照顾得很周到。沙安之说,几十年里,他们熟人中所有得了糖尿病的都已不存在了,但自己的丈夫自发病到现在已42年,仍然坚强。
沙安之常常对人说:“我觉得我丈夫是最好的人,我是最幸福的女人。在那么困难的时期,有人做工作让他与我离婚,并为他物色了一个对象,但他坚决跟我在一起。”
回顾数十年走过的路程,张淦荣无限深情地对妻子说:“安之,你是一棵柳树,既可以弯到底,也可以直起腰。”沙安之则深情地回答:“扶起这棵柳树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