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刚过,喜事连连:第二炮兵某部去年以来特招的6名博士成果频出,17项科研大奖把部队信息化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庆功的时候,人们再一次想起了一年前被百万元科研经费“吓跑”的吴博士。
2004年9月,吴涛博士携笔从戎走进这个部队,立即成了官兵关注的新闻人物:分配了上百平方米的住房,部队领导亲自出面为其家属安排工作……更让大家羡慕的是,部队给予吴博士的科研经费——整整100万元。
不料,此后吴博士的精神状态却一天不如一天。他主持的“特种装备检测装置”等重大核心课题相继陷入停顿状态,多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
愧疚之下,吴博士打了一份辞职报告,几经劝说无效,他调离了该部。
吴博士辞职调离,部队上下议论纷纷。
部队领导没想到。对于吴涛,党委求贤若渴,问心无愧:该给的给到了,该关心的关心到了……然而,这一番苦心,却换来了一份辞职报告。
基层官兵很失望。吴博士一入军营,大家就把他当成科技攻关的排头兵、学习科研的引路人。令人遗憾的是,吴博士却在部队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了“放弃”。
一时间,部队上上下下都纳闷儿:“我们哪一点对不住吴博士了?”
对此,吴博士这样解释:“部队对我没的说,是我对不起部队。想起那100万元,我就整夜失眠,但是科研成果却遥遥无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崩溃了。我非常感谢领导,但无力回报,选择离开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博士辞职”风波中,该部领导发现了很多过去忽视的问题。
他们发现,高学历人才对优厚待遇不是“没感觉”,而是“太敏感”。他们把部队给予的优厚待遇看作一种“订购预支”。渴望尽快拿出科研成果来“兑现偿还”,一旦攻关受挫,就仿佛欠了部队一笔很大的债务。
越是高学历人才,对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标准越高,不甘心用平庸的成果凑数。标准越高,难度越大,攻关的时间就越漫长。一旦他们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产生了怀疑,就会动摇攻关的信心。
一番讨论,让该部领导猛醒:看来,激励带来的不光是动力,更有压力。激发高学历人才的攻关动力,既要靠政策待遇,也要讲激励艺术。
去年初,该部一套专门针对高学历人才的激励措施出台。
——科学给经费。出台了“科研经费专项管理机制”,让主持攻关的高学历人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攻关前景申请科研经费,采取专家论证、财务评估等举措,确保科研经费的科学分配。
——合理给待遇。在选拔任用、调职晋级、用车住房等方面合理确定高学历人才的待遇,避免让“破格”产生负效应。
——失败讲宽容。党委尊重科研规律,推行了党委审定课题决策、领衔人定期述职、集体分析研讨等政策,营造鼓励成功、允许失败的宽松科研环境。
——评价讲辩证。既充分肯定高学历人才的特长,又指出他们的不足和局限,把表彰奖励和惩戒批评统一起来,构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去年下半年,这个部队又招来6名博士。该部科学制定攻关计划,合理使用激励手段,6名博士科研成果层出不穷。(韩海峰 张昆本报特约记者王永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