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里安·金贝尔
去年8月,一些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基金经理,挤满了北京郊区一家朴素的商务酒店的会议室。这些基金经理们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他们希望在为期一天的“选美”活动中,给一群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留下印象。
三个月后,10家金融集团得到了“大奖”———被授权管理国家养老基金首批5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预计现金充裕的中国银行业、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将在海外进行大笔投资,这些委托投资只是小小的开始。
最近一笔交易来自上个月,美国基金管理公司富兰克林邓普顿,与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中国人寿组建了一家空前的合资企业。这种安排将使中国人寿首次得以将其迅速增长的资产中的一大部分,投资于海外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除非将部分资金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外国证券,否则本土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将无力偿还长期债务。
在国际基金经理人表现出喜悦的同时,最高兴的还属中国政府的官员,以及提出并鼓励这一趋势的央行官员们。中国银行业、保险公司和基金经理去年首次获准通过一个配额系统———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计划———进行海外投资。研究机构预计,未来两年可能有价值逾1000亿美元的投资通过QDII计划流入海外。
这一前景反映出中国重大的政策变化。自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领导人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信条,即任由资本流动可能导致投机性冲击、资本逃逸,以及货币贬值———类似泰国和印尼所出现的情况。许多经济学家建议,没有一个健全、稳定的银行业体系,灵活的利率和汇率———这一套工具在中国尚未发展完善———的国家,应当保持严格的资本管控。
那么,中国为什么开始放宽限制呢?北京方面希望利用管制下的资金外流,减缓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中国拥有逾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居全球之首。“这将是2007年最大的政策变动之一,”瑞银集团亚洲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表示,“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可能导致更多资金外流的官方声明和政策。”
近年来,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涌入中国金融体系,大多是通过贸易顺差,以及制造业和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流入。如不对这些资本流入加以控制,将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破坏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这是中国经济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鉴于中国政府只允许人民币渐进升值的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只得通过外汇储备的累积,来吸收大部分的外汇流入。
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本身没有问题。而中国央行官员们担心的是累积过程的成本有可能不断上升:为了吸收或“冲销”其购买外汇产生的过剩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在发行专门为此设计的本币票据。已发行的此类短期票据价值约为4000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每3至6个月,就必须进行展期,如果国内利率上升,这一过程可能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向票据持有者支付更高的利息。因此,中国政府试图鼓励当地机构和个人来分担部分负担。
根据目前的预测,中国官方外汇储备可能在四年内增长一倍,超过2万亿美元。RoubiniGlobalEconomics驻纽约的研究主管布拉德·塞斯特表示:“今年,中国一些机构———不管是中国人民银行、国有银行、国家养老金公司或是国有企业———可能需要增持高达4000亿美元的外币资产。”
资金已开始外流。渣打银行表示,去年下半年,估计从中国流出的投机性资金约为490亿美元。今年外流的资金可能还会更多。
继最近的政策变动之后,中国政府将对其外汇储备实行多样化调整。据信,中国70%的外汇储备是美元计价的资产,如美国国债和抵押担保证券等。为获得更高的回报率,中国人民银行悄然委托专门从事股票业务的国际基金经理们进行投资。
最新的政策变化还表明,中国可能会动用其大部分外汇储备,创建一个实力强大的国有机构,类似于新加坡政府下属的投资机构淡马锡。与此同时,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加紧其与国内银行极为慎重的外汇掉期交易,即向国内银行提供美元资金,用于放贷或投资,无须使其承受汇率风险。中国政府还将继续推行其“走出去”的产业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投资于石油和天然气等战略性领域。此外,预计中国政府将取消在QDII计划上的部分限制。
尽管中国的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准备大举向海外投资,但散户投资者对外币资产的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股市的表现。最近中国股市正小幅回调。正如摩根士丹利全球货币研究主管任永力所言:“一旦泡沫破裂,或许你就能看到资金健康流出的情况发生。”(摘自《金融时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