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徐徐亮起,伴随着清脆的“嘀嗒”声,那熟悉的“北京时间”整点报时总会在耳畔如期而至。
对大多数人而言,报时声也许简单而平常,但在武警陕西总队渭南支队二级士官张福田心中,自己和战友们日夜守卫的“北京时间”时刻维系着国家的主权与安危。为“北京时间”站哨,这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承诺与使命。
热爱,让哨位迸发激情
1999年,19岁的张福田接到入伍通知书。临别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握着他的手反复嘱托:“孩子啊,到了部队要当个好兵。
”
当个好兵,这个目标对张福田来说简单而实在:要么勤学苦练当标兵;要么争取学门技术,在部队有所作为。
然而,现实远非张福田想象的那般顺利。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渭北高原尧山脚下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任务是守卫“北京时间”。给单调枯燥的“北京时间”站岗,让他心生失落:不就是12个数字吗,哪没有啊,用得着成天看着吗?
来到驻地,看到荒草之中几座旧房子,得知这就是绰号“时间城”的授时部,张福田的心一下子凉了。然而,一节科普课却很快点燃了他当个好兵的信心。
张福田至今还记得授时部高级工程师刘建国在课上讲的一段话:“授时部是1966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立的。它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在时间发布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可别小看这里的工作,每天的‘北京时间’就是从这里测报并向全国发布的。而且,它还能为我国的卫星、运载火箭、远程战略武器的发射、入轨、姿态控制提供准确的时间频率信号。如果地面时间误差1微秒,太空中卫星的误差就会达到300米。”
听了这席话,张福田心中波澜四起,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想:如果说界碑前的边防战士,是在保卫国家的领土,那么站在时钟前的我们,同样也是在保卫国家的安全。我要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热爱“北京时间”,热爱自己的哨位。
忠诚,让哨位凝聚力量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在上哨、验证、巡逻所组成的简单生活中,初来时的新鲜感日渐消退,然而张福田对哨位的忠诚却从未改变。
因为这份情感,他在许多人眼中变得越来越“倔”。可张福田却认为,“倔”能产生力量。如果没带证件,即便是授时部主任也会被他坚决地拒之门外。不过,这个“倔”得近乎刻板的兵还真就“倔”出了名堂。
2002年3月25日,中队接到通知:今天有重大测报任务。担任巡逻哨的张福田比平常又多了几分小心。突然,一阵异样的声音引起他的警觉。他跑上一个土堆向远处看去,发现在一座发射塔下,一台挖掘机正扬起“利爪”在地上取土。张福田向中队长郑爱民报告后,两人火速赶了过去,发现是当地村民想趁着早晨行人稀少,偷偷取土盖房。张福田立刻挺身站到挖掘机前,对村民进行劝阻。但是固执的村民情绪激动,甚至开动挖掘机,将“利爪”举在张福田头上进行威胁。“倔”劲上来的张福田,从始至终也没有后退半步。
几番对峙下来,村民终于认了理,停止了挖掘。事后,授时部工作人员在清理现场时发现,如果再往下挖20厘米,一条线缆就会被挖断。心有余悸的保卫科工作人员紧紧握着张福田的手说:“你立了大功啊!今天是神舟三号飞船发射的日子,线缆一旦被挖断,测报的时间无法顺利传输,后果不堪设想!”
创造,让哨位实现增值
在大伙眼里,张福田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奇人。8年时间,张福田在哨位上练就了一项绝活:随时让他估计时间,前后误差不会超过5分钟。张福田说:“咱守时兵就得一丝不苟,准确守时。”有了他这个“活闹钟”,中队官兵现在几乎没有了带手表的习惯。
授时部大院四角是4个高达208米而且彼此相连的发射塔。受强烈电磁波的影响,一些误入其中的飞鸟,竟然无法再飞出去。驻地被“扣”在电网之下的官兵们也深受其扰,呕吐、晕眩成为家常便饭。
面对难题,张福田做了有心人,先从睡觉入手进行攻关。他利用课余时间拜访医学专家,还找来大量人体生理学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他试着每天头朝北、脚朝南睡觉,以避免电磁波“切割”人体产生的生物电,有效解决了失眠问题。在他的建议下,中队所有官兵的床铺都改成南北方向摆放,睡眠质量大大改善。
根据特殊的执勤环境,张福田还总结出一套心理调节口诀,以及多个减少电磁波对人体影响的金点子,并成为中队的传家宝。依据这些“土方子”,新兵下连队后的身体不适期由一个月缩短为一个星期,电磁波不再是谈之色变的拦路虎。
这些年,随着授时部任务的不断增多,中队执勤强度越来越大,张福田和他的战友们累并快乐着。入夜,看着深邃的天空,凝视着闪烁的群星,张福田乐呵呵地说:“我们把‘北京时间’守卫得更好些,天空中属于咱中国的‘星星’就会更多些、更亮些,这兵当得就会更值些!”
8年来,张福田曾担负“神舟”飞船发射、卫星发射等重大保障任务50余次,带出了一茬又一茬优秀士官、班长,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连续7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张福田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也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