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人
去年春节期间,本刊连续刊登了八篇有关“福”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关注,并被多家报纸、网站转载,其中一篇《福的含义》还被选作北京市初升高摸拟考试的分析文范题。值此丁亥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再刊登八篇有关“福”的文章,以使读者对中国福文化能够有进一步的了解。
在我国浩博的名胜古迹中,有许多碑刻、石刻、崖刻,其中涉及“福”字的为数众多。这些珍贵的遗迹一方面体现了古人对福的追求向往,一方面也昭示了这些文人墨客愿把福给予天下人的情愫。
陈抟,字图南,民间称之为陈抟老祖,乃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他的书法极精妙,加之其一生云游四海,故而许多名胜之地留有他的墨宝。
位于广东肇庆菘台书院古牌坊后右下方的砖壁上刻着的两个朱漆大字——“福寿”,即为陈抟所书。陈抟之所以在菘台书院留下“福寿”二字,这里面有掌故。五代时,陈抟为寻访唐代高僧石头(希迁)和尚的旧迹,云游到石头和尚的故乡端州高要(今属肇庆)。陈抟在端州游访一遭后,便在端州古城东门外的石头岗上留下“福寿”两个大字。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肇庆知府张宋卿视察石头岗,看到“福寿”二字,即在石头岗建造了石头庵,以纪念石头和尚并保护陈抟墨迹。明宣德年间在庵址上建崧台书院。民国后期,菘台书院逐渐破落。上世纪60年代,残破的崧台书院除留下一座旧牌坊外,其余地方被高要市粮食局用做仓库,“福寿”二字不知下落。1999年,肇庆市博物馆决定重建崧台书院。担负重建任务的肇庆市建安公司在施工时,忽然有人在原粮仓管理员用做厨房的东壁瓷砖夹缝中隐隐约约发现“陈抟”两个小字。公司负责人迅即报告博物馆。馆长和专家一起赶到现场,并经查阅史料,认为“陈抟”两字旁边定有珍贵墨宝,遂派员督促工人小心凿取,终于使一千多年前陈抟老祖题写的“福寿”二字重见天日。现存的“福寿”二字在砖壁上凿出,黑底红字,饰以漆。字高1.36米,宽1.56米。“寿”高“福”丰,一篆一行。“寿”字工整凝重,结构严谨,透着仙风瘦骨之气;“福”字笔力饱满,布局如画,流露着孩童顽皮活泼之态。此二字造型独特,国内罕见,陈抟在书写时即赋予寓意:篆书出现早,喻老者,即希迁;行书出现晚,喻少者,即自己。一老一少,尽在笔墨间。
山东蓬莱阁矗立于丹崖山巅,极山海之胜,规模宏伟。阁内崇碑巨碣,鳞次栉比;诗歌刻石,琳琅满目。计有历代骚人墨客碑刻200多方。陈抟书写的“福”、“寿”二字刻石嵌于天后宫前殿北壁东西两侧外壁,东为“寿”字,西为“福”字,虽同为行书,但风格迥异。“福”字碑原在蓬莱阁北墙,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有人根据华山陈抟“寿”字碑拓本勒石,与“福”字碑并移于今址。
四川峨眉山系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大峨石刻地处神水阁。阁前岩石下,有一汪清泉,称“神水池”或“圣水池”。神水池背靠一石,名大峨石。石壁上,翠竹掩映,从上至下镌刻有“福寿”、“大峨”、“神水”六字。字均为一米大小。草书“福寿”二字,“福”字作鹤形,“寿”字如舞龙,酣畅淋漓,回味无穷,为陈抟所书。据传说,陈抟老祖这两个字是写给宋代高僧心安大师的。此外,武当山南岩皇经堂墙壁上、重庆大足县宝顶山大佛湾十大明王像下的岩壁上、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三清观中院北侧石崖上,都有陈抟题写的草书“福寿”二字。元明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曾写有一幅赞赏陈抟“福寿”二字的对联:上联是“福伏白鹤踏芝田”,下联是“寿状青龙蟠玉柱”。“鹤踏芝田,龙蟠玉柱”八个字把“福寿”二字的形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之一)(插图由肇庆市博物馆提供)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