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古老的中华民族又迎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神州大地洋溢着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全球华人都沉浸在团圆、祝福的喜悦中。拜年、走亲访友、派利市,人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向往。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年的希望。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守完旧岁,新年就伴随着新的打算、新的蓝图幸福地降临。因而,春节,是团圆,也是为来年作计。年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提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总有人将其与西方的节日挂钩,总是将其异化为中国的西方节。比如,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现在,有民俗专家又相继指出,“春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感恩节是美国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阖家欢聚的节日。或许正因为都有团圆、相聚的意义在内,春节才被这些民俗专家认同于感恩节。
诚然,春节有感恩的意思在内,我们感恩于父母一年的挂念与辛劳,我们感恩于朋友一年的帮助与关怀,我们感恩于上司一年的提携与关照,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祝福所有的人,这是春节问候的内容之一。但春节并不只是感恩,春节更不是所谓的中国式感恩节。
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春节承载着我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祈祷,意味着我们对阖家团圆的亲情守护与渴望,寄予着我们对一春乃至一年的规划与展望。贴对联,吃年饭,放鞭炮,包饺子,讨红包……这些特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清楚地表明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孩子们过年时想要的是漂亮的衣服、大大的红包,年在他们眼中,便是好吃好玩好热闹;年轻人过年时想要的是父母的叮咛、沉甸甸的收获,年在他们眼中,便是一个好的交代、一个好的未来;老人们过年时想要的是子孙的绕膝、全家的团圆,年在他们眼中,便是一次难得的团聚、一次家庭的盛宴。
作家冯骥才说过,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年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家文化”。无论在哪里,春节都要赶回家,吃个团圆饭,这才算得上是过年。可以说,春节回家,文化使然,节日使然。
无可否认,在西方节日的大举入侵下,我们的传统节日显得难以招架。方兴未艾的圣诞节,抢在春节之前,营造节日氛围;刚刚过去的情人节,也使鲜花市场大有赶超年货市场之势。许多市民感叹“年味儿”淡了,传统文化守卫者则惊呼民俗流失了。
事实上,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传承上的缺失,给了西方节日可乘之机。将春节看作是中国的感恩节,正是这种表现之一。动不动就拿西方的节日标准套上中国的节日模式,实际上是在以西方的节日文化取代我们的节日文化,而这才是最值得担忧的。
可笑的是,就在我们的民俗专家认为春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之际,外国人反倒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春节了。泰晤士报在头版掀起了英国人春节学中文的热潮,纽约帝国大厦亮灯迎接春节……倘若哪天哪个国家和我们争抢春节申遗,恐怕也不足为奇。
西方的感恩节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标准,体现着他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春节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春节,作为开春的节日,不是什么中国的感恩节,而就是过年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