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周婷玉 白瀛)1983年出生的喻小兰曾打算以出国旅游的方式度过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春节,但她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除夕夜与家人一起收看一台与自己同龄的晚会。
“自我记事以来,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就与包饺子、吃团圆饭、写春联、放鞭炮等传统习俗一样,是过年的一部分。
集歌舞、戏曲、相声、小品和杂技等艺术门类于一身的“春晚”充满了喜庆、团圆的气氛。节目内容往往包含对过去一年重大社会事件和艺术成就的盘点,还有对新一年的祈盼。
伴随中国人度过20多年的“春晚”,曾经让许多演员一夜走红,让许多歌曲、相声和小品成为经典。
曾经万人空巷的“春晚”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总体质量在下降,还是那么几张老面孔,缺乏创新性;经典作品越来越少,缺少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媒体工作的袁娟说。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指出,“春晚”在一定程度上夺走了人们的时间和空间,使人们变得封闭,“看电视时别人和你说话甚至都听不见”。
“每年大家都说‘春晚’不好,挑毛病,但如果哪一天‘春晚’不办了,大家一定会感到失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除夕夜看‘春晚’已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
他认为,成为民俗必须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并至少传承三代。“春晚”符合这个条件。“它可以把全国人民的情感集中在一起,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在这个时间和它发生联系。”
不可否认的是,“春晚”能够成为新的除夕风俗,还得益于电视在中国的普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介绍说,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拥有电视机超过4亿台,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81%。
中国一家权威的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事实。央视市场研究公司18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月17日20时30分至24时,全国收看电视的家庭中约有93.6%在看“春晚”,其中有83.6%的受调查观众对“春晚”表示满意。
“春晚”已经成为一种“团圆”的符号,有许多人因为工作或远在海外而错过春晚。为弥补这种遗憾,中央电视台的网站今年推出了手机直播春晚、WAP春晚和无线春晚。
近年来,除中央电视台的晚会之外,更多意味着“团圆”“喜庆”的“春晚”开始出现。中国首家微视频服务平台优酷网就策划了一台2007年“网络春晚”。
网站主编朱向阳说,在网络迅速普及的今天,“春晚”应该有更具时代“性格”,更贴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