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各地春节习俗有所不同,但都是一样的喜庆。图为广州流花湖公园。
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不少外地人离开家乡,来到广州这块富饶的土地寻求发展机会,成为“新客家人”。除夕夜,记者走访了几户留在广州过年的“新客家”家庭,发现他们的过年方式既遵循了家乡的传统风俗,又融入了广州的地方风俗,别具意味。
文/记者刘显仁、张强
苏杭讲意头:
步步“糕”团团“圆”
小龙来自杭州,去年大学毕业后南下广州就业,目前租住在南国奥园,春节前奶奶和父母就已早早地到了广州和他团聚。
年三十下午5时记者走进他家时,一家人正在准备年夜饭。他热情地请记者坐下喝地道的杭州龙井茶。茶几上摆满了一盘盘的零食,有些零食在广州十分少见。他向记者一一介绍:“老家过年喜欢吃干果,除了瓜子、花生和开心果,还有一些其他地方很少见的特产。你看,这是山核桃,这是香榧,从老家带来的。吃山核桃是需要耐性和技术的,会吃山核桃的人嚼它能做到皮破肉不破。”
厨房里飘出一股浓郁的茶蛋香,小龙说:“老家过年有吃茶叶蛋的习惯,尤其是小孩子,过年那几天得多吃几次,每次吃两个,意味着新年考试考满分。新学期开学那天必须吃。”小龙的爸爸正在厨房包汤圆,他高兴地说:“北方人过年吃饺子,江浙人过年吃汤圆,这就是我们今晚的主食了。孩子工作后全家齐聚在一起的机会很少很少,吃汤圆,团团圆圆,喜气。”“明早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他指了指泡在水桶里的年糕说。
干果、米糖、汤圆、年糕,小龙家的春节充满了苏杭味。与此同时,餐厅的桔子树、客厅的发财树和卧室的桃花,又表明一家人人在他乡又已入乡随俗。那些花卉盆景是小龙妈妈给孩子买的,“我最看重的是桃花,广州人不是有这个讲究嘛!希望孩子早日找到对象。”全家人笑了。
湖南人春节时间最长:
“小年”直至元宵
“我们湖南人的春节时间最长,从年廿四开始的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过完”,家住时代玫瑰园的杨妈妈一家是地道的湖南人。去年,早已来穗工作的儿子在白云大道时代玫瑰园买了房子,节前就将在老家的父母一起接到新居。
大年初一的上午,杨妈妈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地道的湖南春节习俗。她说,年廿四在湖南被称之为“小年”,相传这一天灶神要回天庭述职,所以又称辞灶。说到这里,杨妈妈有点犯难,“老家厨灶都设有灶神神位,但是广州这个大城市的新居里根本就没有这个讲究”,老人只好将就着在灶台中央“搞掂”祭神仪式。
在湖南“小年”后春节气氛已经很浓了,“很多人包括公务员都会提前下班回家做家务”,因为湖南人在年初一至年初三一般不出外买菜,所以会在年前做好腊肉、腊鱼、猪肘子、鸡爪子等食品备用。
在湖南习俗里,与广州人重视晚餐略有不同,除夕最受重视的是午餐。儿子原是让老人家轻松一下,想在酒店订个房,“除夕午餐的位要好订得多”,但是杨妈妈不同意,还是坚持自己来。她说,湖南传统除夕午餐必须是10道菜,意味着“十全十美”,而且做好后不能动筷要先祭神,“酒店里做好的,谁知道厨师尝过菜没有,要是动过那就对神不敬”。
东北过年三件宝:
乡土味窗花不好找
家住黄石路元邦航空家园的陈郁一家是沈阳人,她研究生毕业后来穗与男友会合,在去年结婚买了房,把在老家的陈郁父母接来同住,这是他们家首次在广州过年。
昨天下午,陈郁母亲要记者叫她黄大妈,“东北那一带都这样叫”。由于女儿女婿工作较忙,家里春节大计全部由黄大妈老两口操办。东北过年有三件宝,“春联、窗花和倒福”,春联、福字好买,但窗花却在超市及黄石路周边找不到。黄大妈说,“这里我们看到的窗花没有东北味,应该是山东河南一带做的,我们那边乡土味更浓”,最后只忍痛割爱。
老人家最烦心的是广州很难找到适合包饺子的面粉,她说,去过百佳、好又多、家乐福等多个附近大超市,但是一看面粉就知道那种面粉做饺子外皮会散架,最后是在附近一家常去的东北菜馆解决了,“老板也是东北那旮旯的,他们的面粉都是隔几天从东北运来的,就送了十斤给我们”。
黄大妈介绍,东北人春节假期一天只吃一早一晚两正餐,早餐在九、十时吃,晚餐在下午两三时吃,“冬天东北到了下午四时就天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