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2月19日电(记者宋常青 曲澜娟)平安、健康、快乐、和睦、财源广进……每到过年过节,这样的手机短信就会“满天飞”。随着手机群发功能的普及,这些词语的祝福味越来越淡,甚至成为了人们过年的“新负担”。
在兰州工作的青年教师庄慧娟今年回新疆老家过年。从除夕到大年初一,她收到了不下100条祝福短信。
“朋友们过年发短信给我祝福,当然高兴。可是当你一连看到几个除了名字换了一下,但是内容一模一样的短信时,高兴劲就会打点折扣。”
在兰州市政系统工作的马仲军为了避免自己发出的短信和别人雷同,他编写好短信群发出去。“至少显得自己的祝福更真挚,更有诚意。”
一位专攻古汉语的博士结合自己的专业,送出了祝福:“搜索了海量语料,翻遍了古今名篇,比较了中外网语,推敲了无数美言,才发觉最平实的话才能表达最真的情感:平安健康,新春快乐!”
原创短信大受欢迎,应届毕业生们在相互的问候中加入了“早日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的吉利话;有些短信体现地域特色,从雪花纷飞的“北国”到温暖如春的“南国”,送上的是冰雪与花朵的祝福;家中的长辈们被全社会惦念,给朋友的问候里加上句“给咱爸咱妈问好”的小小幽默。
还有一些人开始追崇传统的写贺卡、打电话拜年的方式。庄慧娟在春节放假前就收到了十几封来自学生的贺卡。
“虽然方式很老套,但每一张贺卡肯定都是送出祝福的人精挑细选的。看着上面祝福的词语和形态各异的笔迹,心里暖融融的。”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