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黄瓦的紫禁城、纵横交错的胡同、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形成京城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这高高在上的皇家建筑和小巧玲珑的百姓家之间,还夹着一类建筑——比皇宫小一号,又比四合院大一号,这就是王府。
追本溯源,谈到北京始建王府的头,就不得不提如今赫赫有名的商业街——王府井。原来在元朝,这条“中华第一街”的名字还有点土,叫丁字街;到了明朝,朱棣迁都北京时,各路王爷都相中了这里,于是在此营造10座王府,王府井的名字也由此得来。
虽然到了清代,这10座王府就已没了踪影,但王府井这个街名却传播开来。
清代皇帝决定依然住在明紫禁城里,并开始策划实施诸王的分封和王府的修建。清代宗室封爵分为12等,凡是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氏的子孙都有资格封爵。粗略数数,清太祖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皇太极有11个,顺治有8个,康熙有35个,雍正有10个,乾隆有17个……林林总总,光皇帝的儿子就有一百多位。要是再加上旁枝末节的那就更多了。这其中只有少数佼佼者才能有幸被封为亲王、郡王。而我们所谓的王府,就是指他们的家——亲王府与郡王府等。
根据清代条例规定,从前三门到永定门一带的外城不能建王府,因此这些“大宅门”全集中在内城。据记载,乾隆年间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嘉庆年间有王府42座。但时光流转间,由于“铁帽子王”的王府世代相袭,一些破败的王府易主后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没被封为亲王、郡王等原因,王府的数量不断变化。到了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约有50余座。
清灭亡后,王爷没了,他们的家也都换了主人。王府的用途也五花八门起来,做医院、办学校、成私人住宅、当办公用地等均有。
到解放初年,北京尚存府邸22座,去掉一座公主府、两座贝勒府,共有王府19座。其中亲王府15座,郡王府4座。当时,由于缺乏办公场地,所以许多单位、机关纷纷“看中”了分布京城各处的古建。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们逐渐意识到文物保护的意义。1957年,全国首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确立。但此时,许多文物单位早已被改造为办公室、厂房。在这19座王府中,恭亲王府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克勤郡王府、郑亲王府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郡王府、惠亲王府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但年久失修、改为它用、推倒重建等因素,仍然给王府的保存设立了一道道路槛。即使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王府,但对它们的破坏却并未停止。
目前,除了恭王府等几座保存比较好的王府外,也存在一批现状堪忧的王府。像孚王府这种还有点王府样儿的,长期得不到良好修缮的状况并不罕见。克勤郡王府、宁郡王府、惠亲王府、郑亲王府、和亲王府、敬谨亲王府、循郡王府,这些王府都已不完整,或存府门,或存正殿,或残存一些其它建筑。
另外,还有残存的王府4座,即仪亲王府、定亲王府、恒亲王府、老睿亲王府。这些王府已是面目全非,只剩下残垣与几间旧房舍了。
豫王府咱门口的狮子不站着
豫王府原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东口。民国初年,美国人出资买下豫王府,改建成协和医院。据传说在拆豫王府时挖出了金窖、银窖,光金银宝物的价值比美国人的出资和建院费用加在一起还要多。如今的王府却早已换了模样,但王府的故事却依然流传下来。
话说这王府门口的石狮子很是有特点,它们不像其他狮子一样,雄赳赳气昂昂的,反而是前爪屈伸,趴在地上,神态懒洋洋的,称为懒狮。
原来门口的狮子随主人,相传老豫王多铎为奠基清业曾立下汗马功劳,被太祖封为铁帽子王。所谓铁帽子王就是子孙后代辈辈为王,见了皇帝不参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懒王。院墙比别的王府都高三尺。
豫王府的院墙比别的王府高三尺。为什么高三尺,这里头有个讲头。
原来,老豫王多铎的第四代小豫王喜好下棋,乾隆也喜欢下棋,两个人棋艺都不错,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乾隆皇帝经常到豫王府找小豫王下棋娱乐。
一次,乾隆又邀豫王下棋。豫王说:“这次不能白下,得论个输赢,比个高低。我要是输了,您抠掉我一颗门钉。”
“那好。”乾隆皇帝说。
“您要是输了,得给我加一份俸禄,行吗?”豫王提出条件。
“好!”乾隆在兴头上答应得也挺痛快。
条件讲好了,二人就摆开棋式,走马换炮,攻防进退,拼力厮杀。乾隆胸有大略,着棋自如,攻防有序,长驱直入。豫王着法高明,后发制人,稳扎稳打。二人全神贯注,各费心机,你攻我防,你杀我拼,几步棋下去,乾隆就将死了豫王。
“这盘棋我输了,您抠我一颗门钉吧。”豫王说。
第二局开局拼杀更烈。豫王改变战术,由守变攻战胜乾隆。
“您输了——给我加一份俸禄。”豫王提醒乾隆。
“好。继续杀!”乾隆答应了。
乾隆和豫王继续交战,二人相持不下,越战越激烈,只因棋逢对手,各有胜负,对弈十盘,杀了个五比五平。“我输给您五盘,您抠我五颗门钉。我赢您五盘,您给我加五份俸禄。”豫王要求兑现诺言。乾隆没辙,只好勉强答应。
乾隆回宫后,越想越不是味儿。心想:我赢他五盘,只抠他五颗门钉;输给他五盘,给他加五份俸禄。
这不是欺负人吗?于是乾隆下旨:豫王有欺君之罪。但因豫王是铁帽子王,不能加罪。乾隆皇帝为了出这口气,说:“不能加罪,我也得臊臊他。”他下旨让工部把豫王府的院墙加高,比别的王府高出三尺,和大狱的院墙一般,意思就是囚禁豫王终身。
郑亲王府首位主人为辅政叔王之一
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首任郑亲王是顺治皇帝的堂叔济尔哈朗,他的来头可不小,是与摄政王多尔衮并称为“辅政叔王”。自然这位王爷的家也以规模庞大、装饰豪华著称。其西侧的王府花园名为惠园,相传是清初著名文人李渔设计的,有着京城第一花园的美称。
清朝覆亡之后,最后一代郑亲王金绍勋将王府作了抵押,向西什库教堂借款。1925年6月,借款到期金绍勋却无力归还,教堂起诉至法院要求收取王府房地产抵债。此时,中国大学出资15.5万银元替王府偿还了债,1925年,大学迁入王府新址。
据考证,郑亲王府大门应朝东开,开在口袋胡同,即今大木仓北一巷。而现在位于大木仓胡同35号的朱漆仿古大门,是中国大学于1933年出资6000元兴造的。
1948年,因引发名誉权官司而轰动京城的电影《十三号凶宅》上映,而电影就是以郑亲王府为背景拍摄的。
这部电影由谢添、白光主演,剧情以郑亲王府为背景,讲述的是郑亲王被八国联军用战马拖死后,王府日趋没落。王族中一对兄妹私通,生下了私生女,私生女长大后,经常穿着白衣在王府里夜游。当时的宣传海报还使用了诸如“王府之夜,鬼影憧憧,奇情怪闻,兄妹私通。即日上映,勿失良机”这样的煽惑性语言。
正是因为这些噱头,引起当时尚居住在京城的末代郑亲王金绍勋的诉讼,中国大学也因电影渲染恐怖影响学校招生而要求禁映。最终,法院判决电影厂赔偿末代郑亲王金绍勋13亿元,电影将“郑亲王府”改成“正亲王府”后获准上映。经此一场官司,电影上映后空前热闹,场场爆满。
孚王府最早的主人是“老十三”
孚王府俗称“九爷府”,就在朝阳门内大街路北137号,这里的主人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第九子奕讠惠。孚王府的前身是怡亲王府。
说起怡亲王可能有点陌生,但如果说起雍正的十三弟,大家就明白多了。其实这怡亲王就是雍正的十三弟——允祥。康熙皇帝去世后,由他的第四子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上台后遭到多数兄弟的反对,只有十三弟允祥支持他,雍正封允祥为怡亲王,并为他在如今的王府井新东安商场东侧营建了怡亲王府。
后来允祥因病而故,允祥的儿子弘晓继承王位做了第二任怡亲王。雍正为允祥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同时,这位皇帝也选中了朝阳门内大街,另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新王府。
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即位。随后封6岁的九弟奕讠惠为孚郡王。慈禧为了打击反对她垂帘听政的八位“顾命大臣”,强令位居八臣之首的第六任怡亲王载垣自缢,并剥夺了他的王位和王府。1864年,孚郡王奕讠惠年满20岁,按制搬出皇宫。于是,朝廷将收回的怡亲王府分配给了奕讠惠。从此这座宅子被称为“孚王府”。
如今,孚王府虽然外观陈旧,但仍保留着宏大的规制。挂着许多单位牌子的那座临街大门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并非王府正门。真正的王府大门在临街大门的后面,朱漆门扇上排列着纵九横七63颗门钉,门前矗立的石狮足有两人多高,比天安门前的石狮还要高大。足见其当初营造时的宏大规模。
2005年底,市文物局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令其在一年之内解决安全隐患。如今,王府的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钢集团等公司,现在由上述单位在此办公及378户居民居住。
上述管理使用单位都表示,只要政府安置好居民,解决单位同等面积的办公用房,可以放弃产权,将孚王府交给政府。
王府的建筑特点
王府是仅次于皇宫的大“四合院”,其建筑及园林自成一派、独具特色,既体现了中国风格,也与满族居住习俗有一定的关系。
梁柱式结构、歇山式、悬山式……王府的建筑布局基本上都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王府的中线上,正门、正殿、后殿、后寝等建筑一队排开,成为整座王府建筑的魂儿,与之相配的则是东西配殿、配楼等。
除了建筑,王府花园是王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小一方土地上,假山叠石、桥榭亭廊、花草树木、匾额题字,虽比不上皇家园林的气派,但却浓缩了南北园林特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古建筑的瓦色也是封建等级的象征。皇宫的金碧辉煌,鲜艳的黄琉璃成为主色调,而王府仅中路大殿的屋顶能出现绿色的琉璃瓦。
图一:恭王府提供
图二:孚王府院内姚宇江摄
图三:孚王府大门姚宇江摄
图四:北京协和医院内景方非摄RJ195
图五:郑亲王府
饶强摄RJ195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