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名家以实名制方式自荐新作书,先要打消他们的心理障碍。第一次以“王婆”、“毛遂”姿态上阵与晚报读者面对面,不论他们的吆喝声是否专业,但保证新鲜出炉。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著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于丹〈论语〉心得》
在《百家讲坛》录完《论语心得》的那一天,制片人万卫老师问我下一个选题讲什么,我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庄子》”。
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庄子》的一句话:“乘物以游心”,但是用了很长很长的时光也没有想得明白:我们的心究竟可以遨游到多远。
庄子自称写了一卷“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并且放言:“以为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我在床头放了好几年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却一直不敢以为读懂一二。天地大道,法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着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我情愿用一生的体温去焐热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电视的讲坛上,论的不是南华真经,读的不是哲学典籍,能用来“讲”的只是一己心得,但愿千心万心,有感有悟,性情所至,以庄子之名给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让生命境界摆脱“有用”事功,化为鲲鹏,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庄子》选在春节开播,在中国人最在乎的这个大年里,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总会停下脚步,有意无意地做一番盘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激活经典,用经典的力量还我们生命一副本来模样,可以天真,可以飞扬。
此刻,我乘坐的航班从香港飞回北京,一座光影斑斓的城市在机翼下舒展开它的辉煌。再一次想起少年时储藏于心的那句话:“乘物以游心”,我如同反刍一般咀嚼了二十多年,仍然感到力不从心……“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穿越千古尘埃,用庄子的名义问自己一个问题:今生今世,我们的心到底可以遨游到多远……
2月12日于香港至北京航班上
《狼烟北平》
都梁著
都梁作家
主要作品《亮剑》《血色浪漫》
我得承认,这是我的心血之作。我希望无懈可击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毕竟,《狼烟北平》表现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和一座伟大的城市,这两者让我都不敢怠慢。
整部小说,文三儿是我的最大着力点。他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很多人在他身上都能发现自己的影子。
文三儿既不正直也不善良,他甚至生活得很堕落,吃喝嫖赌,遇弱逞强,又自轻自贱。在老北平超级稳定而浑然一体的文化氛围里,文三儿企盼的生活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每天仨饱一个倒,吃饱饭不认大铁勺。在文三儿懵懂的、愚昧的内心世界里,时间流转、朝代更迭、社会兴亡,乃至国家和民族都与他毫不相干。
我无意于作国民性批判,也无意于探讨文三儿顺民性格产生的制度原因。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文三儿们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依然无动于衷?由此引出一个严肃的命题,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是什么,而国家对公民的责任又是什么?
不管在什么朝代都会有文三儿这样的人物,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我相信再过300年,在现实中同样会找到很多像“文三儿”这样的人。
我对于文三儿始终怀有复杂而矛盾的感情,写到他去世时,我内心一片酸楚。这里没有什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文三儿是一介草民,我也是,我们都是小人物,都同样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不愿意苛责他,也没这种资格。
《墨迹》
曾子墨著
凤凰卫视主持人
今天,一位我从小就景仰并且看着他的文字长大的“老同志”对我说,我的写作充满优越感,缺少自嘲。顿了顿,他又补充:“你太顺了,也只能这样。”
2003年出版社约稿后迟迟没有动笔,怕的就是被人说,说我抬高自己,标榜自己,炒作自己。后来想通了,网上的议论可以不闻不问,可是今天,虽然语气温和,用词含蓄,但“优越”和我痛恨的标榜有什么差别啊!
经过一番点拨,我仔细想想,的确,我是太顺了。在家里,我一直是个好孩子;学校里,我是个好学生;毕业了,我又找到一份好工作。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我为什么一定要用自己的快乐,去点亮别人眼中的光环呢?
于是,我离开华尔街,离开摩根斯坦利,我休息、旅行、晃荡,然后,我来到凤凰,开始了今天我自由自在的生活。
《墨迹》所记录的就是这样一段一帆风顺的生活轨迹,以及一些于我有恩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在电脑上敲打出《墨迹》文字的那些日子,回忆并梳理我短暂的30多年里的点点滴滴,原来,我果真是“踩着上帝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
幸运的我对上天的安排心怀感激,哪怕是不经意间流露的优越,或许也是源于上天的恩赐——与读者分享我的幸运,给自己留一份纪念,送父母、亲人和爱人温暖,这就是《墨迹》。
《无目的美好生活》
洪晃著
洪晃出版人
主要作品《我的非正常生活》主演《无穷动》
应《北京晚报》编辑之约,要我写500-600字自荐一下,发春节的节日阅读。我琢磨了一阵子,让我自己推荐自己,这不就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嘛!
这事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最后都是自荐未遂。十五年前,我曾经削尖了脑袋要混进投资银行赚大钱,通过朋友介绍,终于赢得了由某著名投资银行赞助的一趟世界游面试机会,我先飞到纽约,那儿的人说这活儿很累,经常要挨骂,问我是否能承受这种语言,我立刻用流利的英文把他们臭骂了一顿,弄得他们目瞪口呆,我当时以为这些纽约大老爷们儿肯定是心服口服了;然后我又飞到伦敦,那里人说在中国做买卖靠关系,我就开始讲我们家的故事,还没讲到解放,人家就把我轰出去了。最后他们又带我飞回香港吃一顿午饭,问我有没有道德底线,我说当然有,而且挺高,不该赚的钱坚决不赚,后来才知道这问题得反着答才讨人喜欢,道德底线是老板玩的奢侈品,不用一般雇员操心;最后我这次豪华自荐游以失败告终。
《无目的美好生活》应该叫一本“豆腐书”,文章都是“豆腐块”文章大概2000字左右,漫画更是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有四十多张,是我一哥儿们王原的杰作。不管是王原的画,还是我的字,其目的就是逗您一乐,我觉得这也跟豆腐一样,很健康,咱们不是说“笑一笑,少一少”嘛,不敢把我们的字画说成是精神粮食,只能是神精豆腐,健康的抖点小聪明而已。
最后必须说明一下,我认为这书一个人可以买三本:一本放茶几上,来了人您帮我们推荐一下,一本摆枕头边上,睡觉前乐一下,有些文章对不了解女人的男人还是有点使用价值的;最后一本放马桶边上,这其实是所有畅销书的宝座。
《中国血》
石钟山著
石钟山作家
主要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
《中国血》这部长篇小说已经写完许久了,有些细节也依稀淡忘了,但一想起在异国他乡,曾经有中国十万远征军,为了国家的存亡,奋起抗日,血洒异域,而今其尸骨仍流落在外,无依的灵魂仍荡在缅北的丛林之中,我的心就忍不住要抽搐。
身为中国人,身为军人,一想起这些,我就热血撞头,喉头发哽。血性这个词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淡漠,甚至有些人从生到死,就从没有血性过。正是几十年前,一批怀揣血性的中国军人,雄赳赳地跨出国门,打响了在异域的抗日枪声。
写这部作品时,我的心底里时常会涌起一首旋律,待自己细细去捕捉时,自己竟被怔住了,原来那正是沉睡在心底已久的《国际歌》。
《中国血》描摩的对象是一支国民党的部队。在我写这些军人时,他们所代表的党派已经很模糊了,他们只是一批有血性的中国人,他们有家乡,有父母,也有妻儿老小,为抗日,他们走出了国门,留下身后一声声的叮咛和呼唤。他们把离别亲人的眼泪含在眼里,把恨揣在心间,硬下心肠,义无返顾地走上了抗日的战场。
这些军人,在缅北丛林穷途末路之时,想的仍然是回到中国,回到家乡,即便是死,也要把自己的头颅朝向东方。他们以为,如此这般,自己的灵魂就能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虽然《中国血》可以讲是一部老题材,但它所表现的鲜活的人性和血性,永远不会过时。如果我们的生活多些血性,世界也就会多些正义和阳刚。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