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任财政部长保尔森上任不久在谈及中美关系时提出要从“世世代代”的观点看中美关系。使用“世世代代”这个关键词定位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不仅反映这位因来华70多次、以“中国通”著称的美国高官的对华“善意”,更反映了保尔森不仅是位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更是具有深谋远虑、能洞察中美关系本质的战略家,其大战略思维品质与能力堪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美国知名战略家相提并论了。
诚然,自去年10月日本新任首相安培晋三排除日本国内阻力,在上任伊始打破惯例、以中国为其上任后的第一个出访对象国以来,中日关系氛围确实有所改善,因前任日本内阁首相小泉在其任内屡屡不顾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对而执意参拜靖国神社所造成的中日关系僵局有所解冻。但是,中日关系仍面临许多焦点分歧、争执,包括日本政要不顾中国民间感情、持续挑衅性地参拜供有侵华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方面以走边缘方式不断侵蚀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精神及一个中国原则,或明或暗地发展与中国台湾地方当局的半官方关系、有意无意地为中国统一设置障碍;在有关日本侵华历史及“战争责任”问题上日本政府的立场出现倒退、日本国内否认其侵华历史和战略责任的恶潮有愈益高涨之势;日本对中国开发东海油气田及在国际海域正当的海上活动不断“呛声”、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的固有主权,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中日关系就难以完全走出困境,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引起中日关系新的紧张。正所谓“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而要化解“三尺坚冰”,也非“一日”之能,要有长期打算。
直观地看,中日之间的具体争议,包括“参靖”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日本侵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很难单独解决,也难以完全按一方的意愿解决。如“参靖”问题,日本右翼坚持参拜死去的人的“亡灵”是其民俗与内政,而中国人民因深受日本侵华战争之害,有权要求不得参拜曾对中国人民犯下战争罪的甲级战犯的“亡灵”;又如侵华历史问题,日本右翼坚持爷爷辈的债不得由孙辈们还,甚至公然否认侵略历史的事实及其罪责,包括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而中国认为日本必须正确认识其侵华历史及其罪责;再如钓鱼岛问题,涉及双方的领土领海主权问题,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这类问题上,都难以在仍有力量坚持到最后关头时轻言让步与放弃。更何况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造成“积重难返”累积效应,进而引起双方国民感情的恶化与对抗,问题也就更难解决。
正因为如此,要想彻底解决中日间积累多年的各种矛盾、对立,不但需要诚意、需要时间,更要超越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日关系基础与思维,尤要有立足于“世世代代”的大智大慧和大彻大悟,站在21世纪的高度上,寻求历史性的一揽子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寻求“世世代代”友好的大思路,不为路边的“坛坛罐罐”等些小利益和细微末节所左右。
21世纪,是中国加速发展和腾飞的世纪,国际社会认为中国有可能在21世纪中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日本21世纪的国家目标则是要走出二战阴影,成为“正常化大国”。从这一点上,中日两国的国家发展目标虽然有竞争性,但更有一致性,21世纪国际政治的新特点和中日关系利益深度捆绑的现实,要求两国摒弃恶性竞争,加强合作,实现双赢。现在,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出口对象国,而日本是中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以单独的国家为统计单位),两国2006年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日本经济近年之所以能恢复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日贸易的增长及中国的快增长。此外,在推进东亚区域化、亚洲经济一体化、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及各种非传统安全领域,两国也有难以分割的共同利益。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种涉及经济、政治、安全、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利益,使中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有较之20世纪70年代的中日关系更深厚、更广阔的基础,那时的中日关系仅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为基础,较之今天的中日关系基础要狭隘得多。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中日双方也能“放眼量”,能认识中日关系21世纪的新基础,能从21世纪和“世世代代”的高度处理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就能超越具体的分歧,走出两国关系低谷,使中日两国不仅“世世代代”“不再战”,更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从而不仅造福于中日两国人民,也能造福于东亚和世界。(林利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