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安徽省桐城市一群网络人却在走访需要救助的贫困学子。两年来,通过网络呼吁,他们捐助了116个孩子。在现实中,他们是上班族,是企业的职员。在网络上,他们都是情系大别山的爱心人士。
2年捐助116名孩子
一次很偶然的发帖行为,造就了一个网络慈善平台。网络人“米老鼠”说,2005年1月,网络名称为“无梦人”的市民在桐城市政府论坛发了一个寻找桐城青年志愿者的帖子,称“本人在深圳从事旅游工作多年,同时也是深圳的五星级义工,想帮助家乡一些特困难的学生,目前经家乡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名单已经到手,只是因为地域的关系,想找几位在桐城工作的青年志愿者朋友帮一下忙!如果有青年志愿者愿意给予帮忙的话,请跟帖。”
随后,有多名市民跟帖,支持这项活动。网友“红豆生南国”说:“我是桐城陶冲人,从1987年离开家乡,在外打工,每年回家一次。最后一次回家是2000年,经常上桐城网看家乡的发展,有你这样的热心人,我很高兴。如能成为桐城的青年志愿者,为桐城尽点绵薄之力,甚是高兴!我现在哈尔滨。”很快,一个爱心群和网络平台建立起来。
为了达到捐助的透明性,大部分捐助是捐助人与贫困学生直接联系。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会员拿到贫困学生的名单,派出走访员进行走访。通过孩子的学校、家庭、村委会、群众了解其真实情况。如果学生符合捐助标准,将其名单公布在网络上。受捐助人直接与学生的学校老师或家长联系,确定捐助事宜。最后,工作人员跟踪捐助情况,并及时将被捐助者的学习情况公布在网络上。
那些被捐助的孩子都是最困难的人。如丧失一个劳动力的单亲家庭、父母离异者、孤儿等。在两年时间内,以桐城市为基点,通过网络平台捐助了大别山地区116个孩子。目前,已经有193名市民加入到“情系大别山”中。今年2月份,又成立了情系爱心联合会。
爱心的眼泪
很多人以为献爱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既帮助了别人又锻炼了自己,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网络人“米老鼠”说,在目前的社会氛围和特定的环境中,爱心也让人掉眼泪。他坦然说,自己曾经为此掉过4次泪,每次都很绝望,都很痛苦,都想退出。
做慈善事情,很多人起先不相信。即使相信了,亲戚朋友也都不理解。当他向别人介绍所做的事情时,很多人心存疑虑,觉得现在骗子这么多,这肯定又是假的,他们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身边的朋友也反对,认为这属于头脑发热,热乎劲过了就完了。
此外,网络上人人都是透明的,都有发言权,不存在上下级之分。有时,说话方式不当容易引起误解。如一些人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当他在网络上以领导的口吻说话时,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别人会说,你要献爱心,大家也都有爱心。你有钱我也能筹集到钱,你凭什么支使别人干什么。这样,容易引发误会。当他被别人冤枉时,他就非常伤心。自己做爱心事业,不图回报,为什么还受伤?
去年5月,一次关于组织向何处发展的讨论也让他深夜落泪。他咨询了法律人士,如果不成立协会,做慈善是合情合理不合法。但当他去说服别人时,却得不到理解,一些人怀疑他是不是带有个人目的。结果导致慈善事业中断了半年。
捐助别人,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两年来,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何都坚持了下来?也许,从网名叫“晴朗天空”的网友身上可以找到答案。“晴朗天空”,1971年出生,真实姓名叫胡孝武,在桐城市建设局办公室上班。2005年4月底,他在桐城政府网市民论坛中看到寻找桐城志愿者的帖子后,感觉这是项扶贫帮困体现互助友爱的好事情,愿意为此事做出自己的一点努力,于是就和“无梦人”联系了具体的服务事项———进行实地走访,一年半的时间内,他和同伴走访了80多名学生。很多学生都地处遥远的山区内,到下午都不通汽车。为了完成任务,他自费购买了摩托车,行驶了1200公里进行走访。
他们是好样的
对于民间的慈善行为,政府官员进行了高度评价。桐城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兼社团科科长汪晓董告诉记者,他们做的是公益事业,民政部门肯定支持他们工作,鼓励他们发展。桐城市教育局负责人说,一些企业家挣了一点钱后,没有用来吃喝玩乐,而是想到社会上更多的人,想到孩子的幸福,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目前,桐城市形成了很好的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氛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依然是很多桐城人的行为方式。贫困的孩子成长了,具有感恩的心态,又回报社会。如桐城市六中有一个贫困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考上大学。如今他发财了,向学校捐款设立救助基金,不忘记支持更多的贫困孩子。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社会责任心和爱心。当地市民认为,这应该积极提倡。(记者:刘高威)
来源:
新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