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石家庄2月23日电记者王方杰报道:一人多高的绿枝上,挂满了樱桃西红柿。在河北阜城县三里铺村一个蔬菜大棚里,农民郭秋来喜笑颜开:“过去,给点救济粮、救济款,也能顶一段儿,但吃完花光后还是穷。现在,扶贫办帮我家建了这个大棚,一年能挣一两万元。
郭秋来家境的变化,得益于河北实施的扶贫开发细胞工程。“这项工程的目标就是让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自我发展的项目,让每个家庭都栽上一棵摇钱树。”河北省扶贫办主任扈双龙说,从2006年3月起,河北正式启动扶贫开发细胞工程,迄今全省已拿出1.5亿元扶贫资金,直接扶持了5.1万户贫困家庭兴办各类脱贫致富项目,使10万贫困农民解决了温饱,1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摆脱了贫困。
“这几年,河北一直在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说,“探索的结果是农村的水利、交通、通讯、电力、教育的投资与建设,由政府承担。扶贫资金则直接进村入户,通过周转使用,力争让每个贫困户都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生产增收项目,进而激活每个贫困家庭细胞。”
去年,河北省在52个贫困县各选择1000个贫困户,向每个贫困户至少投入2000元扶持资金,让他们根据自家的劳力、技术、资金状况,从养羊、养牛、养猪或种植大棚菜、食用菌等项目中选择适合的。项目确定后,先公示7天,确保扶贫资金不被截留挪用。之后,统筹扶贫资金和人力,确保每户都有技术指导,每户都有帮扶干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着眼于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河北各地在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时,力求“一户带动,多户发展,一村兴业”。仅2006年,全省就安排财政资金2400万元,对9市39个县的55家农业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贴息扶持,努力做大产业,做强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郭秋来所在的三里铺村目前已发展蔬菜大棚130多个,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郭秋来的妻子起初反对丈夫建大棚,担心好不容易攒下的微薄家底赔了进去,但看丈夫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不仅建好了大棚,种上了樱桃西红柿,还不愁销路,当年就还清了1万元借款,才改变了想法。如今,她天天在大棚里侍弄着各式蔬菜,“没有钱,政府帮咱;没有技术,有人教咱;蔬菜一摘下来,就拉到城里卖了,再不致富,还怨谁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