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06版)红包好烫手白领怕回家
本报独家调查:成都市民春节花费达3000元,红包支出占大头
这个春节您总共花费了多少钱,钱都用到哪些地方?昨日,本报记者通过网络和街头问卷的方式对50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过年年终奖金不够用
“回家、团圆”,春节传统的主题仍最有市场。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市民回家热情高涨,弥漫着浓郁的团圆味儿。同样是7天长假,与五一、十一黄金周相比,在接受调查的50名市民中,只有6名市民春节“出门旅游”,35名市民表示春节“与家人团聚过年”,另有9名是留守成都没有回家。同时,这35名与家人团聚过年的市民,除父母家人均在成都的7人,其余28人回家的来回路费需要花费200元—2000元不等。
“至少4000元跑不脱。”高新区34岁的黎志是软件工业园一家外资公司职员,一边看着调查表,一边摇头,“减不下来了,春节给父母的孝敬钱,给亲戚朋友的娃娃发红包,走亲戚买礼物,请朋友吃饭,每一样都是要花钱的。”黎志给自己的家庭定位是典型的421型家庭———除开夫妻俩,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一个小孩。
喊苦白领称过年等于放血
“年快过完了,我的钱也快没了。”昨天,在某IT公司工作的姜先生抱怨道,他今年刚参加工作,过年不免要准备红包,仅大年三十和初一两天,他就散出去红包5000多元,“一个多月工资就没了”,于是姜先生从初二开始就选择了在家上网,不出去拜年了,还把QQ的个性签名改成了“过年=放血”。
市民白先生告诉记者,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他今年过年光给侄子侄女发压岁钱就发了两千多,还要给父母和爷爷奶奶过年钱,实在是“遭不住”。在网上,一些网友提议,集体对其抵制。但也有不少人表示,以前拿了这么多年红包,参加工作,反而一毛不拔,岂不是要落下个“铁公鸡”的骂名。
关于“今年过年总费用”的调查,接受调查的4名在1000元左右,7名市民在2000元左右,21名市民开销在3000元左右,9名在4000元左右,还有9名在5000元以上。而市民的过年消费来源靠哪些渠道呢?有14人表示过年消费依靠年终奖,剩下36人均表示过年消费仅靠年终奖远远不够,还要动用平日积蓄。
郁闷红包烫手白领怕回家
年三十晚都在加班的小林很是郁闷,他说其实很想回老家过年,但回家就免不了要给父母、爷爷孝敬钱,再加上给表弟表妹、侄儿侄女的压岁钱,自己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加上2000元的年终奖,远远不够红包开销。算计了半天,小林决定留在成都挣加班费,过一个“忙碌而充实的春节”。
家住城东的周英结婚才两年,和丈夫住在父母附近的小区,春节“有出无进”的压岁钱成了她最大的一笔开销。“现在的行情至少是200元才拿得出手,目前已经派出去1200元,年还没有过完,也许还要增加。”
专家支招
收入不高小礼物也可表心意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蔡尚伟教授表示,年轻白领抗拒“红包消费”,主要是不适应自己的身份转变:之前还处于一个收取红包者的角色,今年却要掏出工资,给长辈、小辈发红包。其实,发红包和给压岁钱作为民间习俗,主要是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让老人感受到小辈的孝顺,小辈感受到长辈的关爱,形式更重于内容。如果只在意金钱的多少,反而违背了感受亲情友谊的初衷。他建议,作为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应该拿出创意和勇气,在节日之际,给老人和孩子送上一些精心挑选的礼物,一样可以代表自己的心意。本报记者秦勤江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