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2月24日电(记者吴宇 季明)“记得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我从插队的安徽农村回上海过春节。一听说尼克松总统要来中国,还要访问上海,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在寒冬里感受到一丝暖意。’”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学者汪明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1972年初的情景。
汪明的父亲是有“世界贸易组织研究先驱”之称的著名经济学家汪尧田。1944年,27岁的汪尧田报名参加盟军抗日,在滇甸战区为美军担任翻译;1945年至新中国诞生前夕,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汪尧田在上海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研究“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民间学术机构,致力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学术研究工作直至2006年5月逝世。
“记得当时父亲刚结束农村劳动改造。尼克松来访,让他兴奋得翻出了早年留学美国的笔记和资料,很快编写了一本《英美概况》,油印出来,作为当时的高校教材,接着又撰文介绍美国农业。他说,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和美国天生就应该是朋友,相互隔离是不正常的,对双方都不利。他预言,尼克松访华,可能会成为中国和国际社会重新彼此接纳的开始,而中美关系,彼此都会成为两个国家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作为汪尧田二女儿的汪明回忆道。
后来,汪明“女承父业”,成为国际经贸领域条约法律问题专家。在她的子侄辈中,又涌现出留美攻读国际经济法的后起之秀。“我们‘汪氏一家’老中青三代的命运均与世界贸易研究结缘,完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如果再往前追溯,谁都不能忘记老一代领导人在‘文革’特别困难的条件下改善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55岁的汪明说。
比汪明年长10岁的朱威烈教授,35年前还是一名高校青年教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尼克松访华留给朱威烈最深的一个印象是:不久之后,许多长期与中国相隔离的国家都转变了态度,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迎来了又一个建交的高潮。
“尽管许多国家对中国‘文革’有不同看法,但从国家关系的层面,已转向我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尼克松访华带来的积极效应。可以说从那时起,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大国互动中的重要因素。”朱威烈说。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