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月24日专电 广州一位网友近日发起了一场“抵制短信拜年运动”。他发帖列出了短信拜年的“七宗罪”——“造成尴尬、稀释人情、帮运营商赚钱、网络堵塞、审美疲劳、容易受骗、让社会冷冰”,不少网友跟帖支持,声称“今年坚决不发短信拜年”。
短信拜年究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为什么短信拜年会被列出“罪过”?
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的李先生说:“有些短信明明是在提醒你,别把他忘了。我前几年因为工作认识了一个人,每到过节都会如期收到他的短信,但几年来一直没再见过面。这类人习惯于搞关系,把可能用得着的人都存在手机里,逢年过节提醒一下别忘了他。”
一家房地产公司经理王先生谈起短信拜年连声叹气:对于拜年短信,感觉有些无处可逃,又不能关机。若大年初一关机,会让人觉得出什么事了。同时,自己也要给朋友们主动发,否则连个短信都不发,让朋友觉得好像忘记了他们,所以思之再三,该发的还是要发。
专家指出,短信拜年作为手段无可厚非,但是复制、群发,不分对象地“天女散花”,让一些原本内容不错的短信在翻来覆去的传播中变得索然无味,也成为短信拜年备受争议的一大原因。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马广海建议,编写拜年短信应讲究一点,根据发短信的对象,有针对性地编写,如发给老年人,就祝健康长寿;发给年轻人则祝事业有成等等,这种祝福内容的唯一性会增加祝福的“含金量”。另外格式也要讲究,给谁发送短信,就把谁的名字、称谓写在前面,让接收短信者有一种温暖感。新闻链接七大罪状细述
罪状一:增加困扰。有的朋友发短信不留姓名,这就造成该说的话说了,却没达到拜年的效果,因为不知你是谁,给对方徒增困扰。
罪状二:冲淡了人情。拇指下来来往往的文字,打着祝福的招牌,抄来抄去都是转发。有几句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很多人不满:短信,让人近了,更让人远了;短信,稀释了年味,稀释了人情!
罪状三:给运营商送钱。2006年,仅从除夕到大年初七8天,全国手机用户共发送短信126亿条。中移动和中联通两大运营商8天的短信收入就超过1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手机用户发送短信超过30条。
罪状四:造成网络拥堵。短信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网络堵塞,有时发的几条短信居然“跑”了几个小时才到对方手机,更离谱的是还有些短信不断被打回,只好重新发送。
罪状五:对祝福感到麻木。祝福短信,都长一个样,都成了“公式化的短信”,典型“拷贝的祝福”,给收短信的人带来了审美疲劳。
罪状六:容易上当受骗。有些短信是以拜年或是恭贺新年为由头引诱消费者。比如“您的朋友134××××××××通过语音短信给您拜年了,请拨打12345听取,您也可以直接转发给亲朋好友。”此类短信如果进行回复或是确认接收,那么便会使容易相信他人的朋友误入了短信陷阱。
罪状七:让社会关系显得陌生。短信拜年流行,折射出社会的变迁。想想十来年前,拖着一家老小,挨家挨户走一圈,后来,电话拜年替代登门拜年,再后来,短信拜年又代替电话拜年,不用张嘴,拇指按几下,给满世界熟悉的人统统拜年。可是,人与人之间少了交流,也变得陌生了。 据《新闻晨报》
|